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女王的教室与圣诞老人的礼物

(2015-12-26 13:41:48)
分类: 随心而至
女王的教室与圣诞老人的礼物


    这一周我们在河北邢台的小学出差,最后一天适逢圣诞节。于是,新招项目老师的周三试讲课,主题就设计为“做圣诞节卡片”。在试讲的过程中,我问道:“壁炉上挂着的五双袜子有没有爸爸妈妈的?”她回答说:“应该没有爸爸妈妈的。因为圣诞老人不是真的,是爸爸妈妈准备的礼物,所以挂着的袜子都是孩子的,是他们在等待圣诞老人发礼物。”我们听课的几个人觉得这个时候不应该告诉学生这些,因为前面有很多圣诞老人的事情渲染了气氛,这个时候告诉学生,他们会很失望。
    周四晚上和孟老师聊天。她花了很长时间才为女儿找到心仪的礼物,准备等女儿睡觉后,偷偷地给她。我问:“你会告诉她这是圣诞老人送的吗?”孟老师说:”会啊,虽然她已经开始怀疑有没有圣诞老人了。我说:“嗯,我们在讨论问什么要告诉孩子圣诞老人存在,当他们发现圣诞老人不存在的时候又会很伤心。”孟老师说:“我也犹豫过,不过现在释然了。是孩子的时候就应该像孩子一样天真烂漫,不要过了再补回来。”
    这两天,朋友圈里很多人在讨论这个问题“要怎样跟孩子解释圣诞老人存不存在”。有些文章把“让孩子相信圣诞老人存在”的观点写的非常温馨,另人动容。但,我仍有疑惑。圣诞老人和雷锋叔叔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呢?要做一个乖小孩才有礼物?要像雷锋叔叔学习?美好的品质都需要依托童话和谎言来培养?还是现实就是残酷的令孩子伤心流泪?一如《女王的教室》这部连续剧中表现的那样?
    其实《女王的教室》又何尝不是一个童话般的谎言?六年级的孩子在经历老师的磨练之后,团结在一起幸福地享受最珍贵的友谊,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而不是伤痕累累地度过小学的最后一年。班主任马老师说她相信孩子的可能性,但是可能性就意味着什么都会发生。在我看来,如果不是因为小女主角的存在,整个班级早就分崩离析在丛林规则中厮杀了,那种残酷是不同于《大逃杀》的慢性死亡。
    孩子拥有无限的可能(而且还都是正向的可能)?这应该是教育最美好的假设吧。也是我和我所在项目所秉持的信念。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会几个非常出众什么都能做的很好的学生,都会有几个调皮顽劣甚至品行不好的学生,以及中规中矩的大多数。难道他们都能做出自己的选择,并且愿意承担选择的后果吗?我不知道。就连很多成人都做不到的事情,孩子们能吗?更何况很多客观条件,比如智力、比如颜值、比如性别、比如阶层,限制着他们实现自己梦想的可能。这样的真实我们应该告诉孩子吗?还是我们也应该像《女王的教室》中六年级的小姑娘相信的那样:一个班级有25名学生,就会有25种不同的幸福?我也不知道。
    如果现实冷漠又残忍,我们是不是真的要保护住孩子无知无畏的时光,保护住他们充满期待的时光?告诉他们做个好孩子,一觉醒来就会收到圣诞老人的礼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