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本能,则无意义

(2015-11-13 09:26:32)
分类: 随心而至
无本能,则无意义


    作为受教在“以知识为导向、以分数为目的”的教育制度下的个体,加之智力过早开发、敏感、多思、体弱、自我意识强烈等个人特质,我成长的过程格外痛苦。值得庆幸的是,我从未停止过追问我和我所在的世界究竟出了什么问题。这段时间看完了卢安克《是什么带来力量——乡村儿童的教育》这本书,其中的内容给我很大触动,也解答了很多我久思未解的疑问。

一、崇尚知识,却没有耐心等待成长
    卢安克在书中说了这样一段话:“为什么家长那么害怕自己的小孩比别的小孩笨?笨有那么可怕吗?难道学不会控制四肢不可怕吗?如果将来有一天,孩子不是先学会走路、后说话、再思考,而是先开始思考,后边他还能学会走路吗?”
    对于最后一个问题,我可以肯定地回答:“他不能学会走路了。”
    听外公说,我一岁的时候就会背简单的唐诗了。但我不会正确地使用筷子,不会两边牙齿同时咀嚼食物,甚至连走路的姿势也不对。可以说,大多需要通过反复练习,依靠习惯完成的事情,我都做不好。
    我善于使用大脑,却不能很好地使用身体,也无法很好地处理日常生活。就算我知道交通灯使用红黄绿三种颜色是因为它们波长长、穿透力强,人的视觉对这三种颜色敏感,以及和心理反应有关,那又怎么样?我还是害怕过马路。就算我知道商品的价格和价值的区别,以及价格与供需之间的关系,那又怎么样?我还是不会跟卖家讨价还价。
    精神世界先于物质世界建立,身体就成了思想的束缚,生活就变成令人生厌的事情。因为一切都是已知概念的验证,一切都不再新鲜不再令人好奇。
    如此地重视知识又给我带来了什么呢?恐怕是让我患上了信息饥渴症。我没有办法太长时间不看书或者不接受资讯。我不得不学习,否则就会低落抑郁、焦躁易怒。我没有办法在清醒的状态不去思考,无法让思绪安静下来。我不知道该如何去享受生活。

二、重视事和结果,却忽略了人和过程
    在二十多年的学生生涯中,对我最多的要求就是考个好的分数。考个好分数需要看书,需要思考,但是不要合作和交流。离开学校,开始工作,考个好分数变成有个好成果,这时与人沟通配合就变得重要起来。
    我一直都说自己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常常为自己获得善待和宽容而感到惶恐。我可以快速地处理大量信息,抽取出层次和重点,却无法解读别人的心思和感受。对于我来说,事情永远是第一位,一定要把它处理完、处理好,至于做事情的人却被我忽略了。
    当交给别人的事情还在拖延,我会很着急,却不会考虑那个人是不是生病了或者有什么事情不舒服。当我认为事情是什么样子,就会直截了当地跟别人说,而不会考虑到别人会不会为难,情况是不是复杂。
    其实,把每一件事都快速地处理完又能怎样呢?计算机可以做得更好啊。每一次都那么匆匆忙忙地奔向结果,来不及哭,来不及笑,来不及感受过程中的痛苦和喜悦,来不及和其他人交流和分享情感。事情做完了,结果也有了,时间也花掉了,可是生命中留下了什么记忆呢?太少,太轻,不可承受。
    在卢安克看来,“如果一个人要思考,他就需要把自己的头脑封闭、独立起来,才能创造出那种发挥想象的内心世界。”也许我就是思考的太多,把自己封闭了起来,从而无法感知自己以外的世界。我现在正在尝试一点点修复与外界的联系,然而能修复到什么程度?我不知道。

三、沉溺于理论,却无法感受真实
    《后会无期》上映的时候,网络上开始流行一句话“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对着这句话哑然失笑,这说的不就是我吗?我追问所有的因果,却找不到可以说服自己的答案。
    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就是满堂灌知识点和理论。我表弟小我11岁,他上学的时候还是这样。他不喜欢学习,问他原因,他说不知道老师讲的那些有什么用。我就跟他说生物中的显性隐形基因可以预测小孩是不是双眼皮,化学中的焰色反应可以制造五颜六色的烟花等等。
    虽然我能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却无法用理论去生活。我知道三原色和冷暖色,知道美术的画派和传承,但是面对一张白纸我却无从下笔。我知道音阶和节拍,知道音乐的种类和流变,但是面对一把古筝我却无从下手。知道那么多,又怎么样呢?我没有办法去体会和感受它们,我无法参与其中。
    至于生活,就更糟糕了。因为我总是追问因果,总是追问意义,又不愿意去接受既有的答案,所以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深陷虚无,时时刻刻被恐惧惊扰,不知道什么才值得去做。就像卢安克说的那样,“如果一个人总是要求先理解,然后才做,在他能想出一个不去做的借口时,他就没有了做下去的意志。”

感悟:无本能,则无意义
    我经过了很长时间才明白,意义只是人想象出来的理由,我们不能依靠它去决定做什么,而只能用它来解释做过的事情。我们一生下来,就已经处在生活的泥土之中,我们只能依靠本能生了根发了芽,长成一棵树,才能在风雨中谈论自己的影子。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受困于虚妄,才不会迷惑于谎言。
    而我之前所有的挣扎,是因为那是本末倒置的成长,我不是依靠本能生活,而是依靠思考活着。(这似乎已经无可挽回了。)
    我想选择做教育公益类的工作,应该也是对自我的救赎。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接受了太多错误的观点:唯分数(结果)论、精神与物质的对立、单一的价值取向(重智力轻体力)、统一的评价标准、不鼓励个人感受和尝试……
    我希望有机会可以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合适的教育,不再承受我所承受的痛苦。希望在更科学、更人性化的教育理念下,人能顺其自然地成长,有充分的时间去尝试和体会,有充分的机会去表达感受和需求,最终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内心平静而行动有力地生活。愿所有人不再会为了结果和意义而活,而是本能地喜悦和悲伤、本能地坚持和放弃,行动听从内心,并与世界建立联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