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全人教育的理解和对今后教育探索的设想
8月14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和心平公益基金会联合举办了首届“全人教育奖”。我从《首届全人教育奖案例集》中知道了蔡朝阳老师,案例集中的各家老师均有所长,而蔡老师的公民教育实践给我留下尤为深刻的印象。随后,我从网上看了蔡老师在一席的演讲,又顺藤摸瓜买了蔡老师、郭初阳老师、范美忠老师的书来看。
无论是案例集中优秀老师的教学经验介绍,还是郭初阳老师的课堂实录,又或者是蔡朝阳老师的思考文章,都让我感受到阅读和思考带来的希望。这些教育的实践者、探索者就像是散落在全国各地的星火,照亮和温暖着他们周围的学生,让我对这些学生产生艳羡之情。我也希望,在我的教育实践和探索之路上,能借助阅读和思考的力量,坚定心性、丰富生命。
书籍,一直被喻为精神食粮,既然食粮,就需要营养均衡。作为喜爱文科的理工生,我的阅读兴趣广泛,这点倒不难。也正是因为看到了文史哲、数理化、史地生这些学科之间可能的联系,我希望可以进行全科教学的探索,希望用主题式的教学方法,将这些学科融汇起来。
而我的弱点在于缺乏阅读的深度,有点像泛舟海上不知其深。因为自身的阅读不够深入,就很难将阅读的阶段性清晰地展示给学生。毕竟儿童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根据他们不同的年龄,来选择阅读的内容。就像蔡老师说的那样,我们既需要保证一个人的知情权,又要维护一个孩子的不知情权,怎样将世界的真相不那么残酷地让孩子知晓,这需要有一定智慧才行。
从我个人的感受和认知来看,对于事情认识可谓是“发乎情,止乎理”,即从先从情感去体味,在用道理去明晰。所以,阅读内容先从文学开始,未尝不是一个好选择,先让同学们有个好的文学审美品味,他们自然也就能感受到哪些文章可以满口余香了。在具体的主题教学里,从一件事物入手,借用文学内容让同学有所感受,在从历史、地理、经济、政治、宗教、哲学等方面分析,并在过程中引入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这样便可谓是全科教学了。不过,如何界定分析的深度、知识点的难度,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来摸索。
我的另外一个弱点是缺乏艺术的敏感,如果诗歌可被看作艺术,这便是我唯一熟悉的形式。但是音乐、美术、电影等等,这些艺术形式对于人的成长同样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而艺术最接近自由,它能解放思维,任凭想象天马行空,也能感受美好,用另一种语言讲述生命的意义。我希望可以在之后的探索中,不断地尝试借助艺术的魅力。
我一直认为,最好的教育是让人成为独立、完整的个体,最好的社会是让各具特点的人自由合作,每个人都能成为他们希望的模样,又正因为大家的不同而被需要,又正因为被需要而感受到个人存在的意义。
以上这些便是我对全人教育的理解和我希望进行的教育探索,希望有足够的时间和机遇让我去实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