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生活相关的教育才有可能免除恐惧
最近刚看完黄武雄老师的《童年与解放》、《学校在窗外》,他对教育的理解,我极为认同。我一直觉得自己接受的教育是失败的,却不清楚失败在什么地方。按照克里希那穆提的观点,教育可以帮人免于恐惧,然而我却一直处在恐惧中。除去学校教育不提(中国的学校教育一直被病垢),就连我通过大量阅读的自我教育,也未能令我摆脱虚无及其引发的恐惧。
我一直在反思自己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两年多前,我意识到自己应该投身于真实的事件,而不是完全陷入抽象的思考。刚开始的时候,真实生活的种种困难令我更加恐惧,但这是另一种感觉的恐惧。真实世界的恐惧是能够解决的,尽管引发恐惧的琐碎困难或者不合理制度让人烦躁,但不再是让人窒息的无处可逃的虚无。
解决困难时,我偶尔会发现类似的情况之前在书中看过,只是当时并不在意。而更多时候,我没有可以借鉴的书本知识,这种困难多数都是在与人相处中遇到的。举个最丢人的例子吧。最开始,我不知道要不要接受同事给的小零食。因为自己很少买,吃了别人的会不好意思,所以我会直接说:“不用,谢谢!”。但是,再礼貌的拒绝都会让人生疏,我渐渐地就感觉到了这个问题。于是,我开始接受别人的小零食,然后再特意去买一些分给大家吃。对,是特意!刚开始改变的时候,我会因为忘记买而焦躁;但现在,我正在慢慢地习惯这种往来。处在集体中的人,他人的冷落肯定会让人烦恼,即便是达不到恐惧的程度,也会让人失落。而这些交往的细节不可能从书本上学到,只能在生活中观察、体会、模仿、习惯。正是因为缺失了生活中与人相处的教育,与人沟通在一段时间内都让我感到恐惧,我甚至不敢对别人提出要求,或是表达自己的观点。
除了与人相处,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如果不能与生活建立联系,也会让人在面对具体事件时不知所措。比如,我知道距离、时间的概念,但要去某个地方办事情时,我就无法很好地预估需要花费的时间,这会影响到前后一段时间内事情的安排。很多时候,我预估时间过长,就要浪费很多时间去等待,那些尚未完成的事情,在等待的时候就会引发我的焦虑、自责,会让我担心无法很好地完成工作。越来越多的焦虑和自责,会让我怀疑自己的能力,而越来越多的怀疑,难免会变成对工作或生活的恐惧。无论坐在书桌前完成多么深奥的“追逐与相遇”类数学题,没有在生活中多去几个地方、乘坐不同交通工具的体验,我们很难体会到走(不要纠结这个字)完一段路需要多长时间。
从黄武雄老师的书中,我理解到教育就是让一个人学会与世界建立联系,不仅要学习抽象的知识,还要能用经验去理解那些知识、运用那些知识。只有当我们能与身边的人相处融洽,能处理好手头的事情,才不会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到孤独、怀疑自己,这种与生活相联系的教育才有可能免除我们的恐惧。至于我最向往的抽象的世界,也许等到我能在真实的世界中生了根,才不会在那里无处可依,才有可能避免虚无的恐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