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萧红文学专场》读书会总结

(2014-11-30 22:19:27)
分类: 具体的讨论

《萧红文学专场》读书会总结

 

 

    今天下午我们举办了第51次读书会,在706青年空间,大约30人参加。活动请来萧红研究者袁权老师,她著有《萧红全传》(2011年)和《萧红与鲁迅》(2014年)。袁老师准备了极为丰富的史料,详尽介绍了萧红的生平,并展示了大量的照片。

    由于袁老师的讲座部分内容特别丰富,我们的活动时间做了临时调整,中场休息时间没有进行,从2点开始到4点40分详细介绍了萧红一生的经历和创作过程。剩下的20分钟交流时间,场下观众倒也提出不少问题,互动环节总体质量较高。
    萧红一生为躲避战火颠沛流离,袁老师介绍时也极为动情。在如此艰险环境之下,萧红已属高产作家。然,世人所记所忆,更多是她的绯闻轶事,而非文学作品。这个事实令喜爱萧红文字的人无比遗憾,但也只能如此。
    人一过世,便备受宠爱。前两天,看到一篇关于梵高的文字,古今中外莫不如此。怕是不到人死,不能盖棺定论,若是喜欢的不好,让别人笑话了去。
    我是2010年读了萧红的《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对她的文字还比较喜欢,恰逢出差哈尔滨,专门去看了她的故居。找到当时写的几段文字:

    “初读萧红的《生死场》时,读了一半便没再看下去,毕竟没有相似的情境,而故事也不甚美好,无法让人意淫为主角。今天接着看完《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却在萧红的身上看到了张爱玲的影子。

    作家不出意外总是要依托自身经历的,好在世界足够大也足够戏剧,每个人划了区域,只要功力足够便也可各得精彩。因为人和人总是有着差别,作家便得了自己的特色,然而凭谁也摆脱不了人,所以总有些着似曾相识让彼此惺惺相惜。

    作家留下的精神财富除不去两种。一种是他写下的故事,一种是他自己的故事。而大众更津津乐道反而是后者。萧红和张爱玲是不缺乏智慧的,从她们描写出的人物便可以看出,美的不是没有但丑的绝对真实,只是即便是心知肚明又如何,凄凉终老也许便是对揭示真相的惩罚。或者,她们尝试着逃离这悲惨的结局,试着去爱,真心实意地让自己相信自己是爱上了。只是相信了,当真了,便没了使用心计的心思,而全心全意的好却又是最无价值又惹人厌烦的,便依旧是个悲剧。

    所以命运如果能改变又怎能叫做命运?不过,爱虽是一个借口,但对于决定不得不活下去的人来说,还是相信的好。

    后人鉴之而自哀,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为死而生,为生而爱》: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9ebbaf0100kre1.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娱乐至死
后一篇:不要预设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