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or失败
我无法不在自负和自卑之间坐着过山车,强烈的矛盾感情之间的斗争带来身体的不适,疲倦、眩晕,以及嗜睡。
27岁生日的时候获得博士学位,却在28岁生日的时候成为无业人员;获得各种奖状和证书,却对工作和步入社会深怀恐惧——这应该是教育失败最好的案例。可为什么我偏偏又能从那些以思想性著称的书中获得安慰,又让我在深深的自卑中膨胀出“同予者何人”的自负?他们是在诱惑我吗?以理想主义、纯粹、对美和真理的追求为噱头引诱我进入万劫不复的乐园?在年近三十还不能找到可以独立生活的立足方式,依靠父母的供给去思考什么是好的生活,这难道不是一出充满讽刺的荒诞剧?
我喜欢我写的东西,但导师更喜欢我发表论文,领导更喜欢我写好立项书,而写和这篇文章一样换不来钱的没用东西,用我妈的话说就是“无不正业”。每一位有着人文情怀的话语权者无不在疾呼“避免人的物化”、“要让年轻人自由地思考”,他们忧国忧民身怀对民族对历史的使命,然后真正相信这些话的年轻人饿死了。
是的,无法“避免人的物化”,这已成现实,要活下去总得出卖的点什么,而卖什么则需要买方决定。我说我想靠写作活下去,朋友给出建议是“那写一些情感文”。经济学客观冷静地分析出“如果今年大豆的价格比小麦的价格高出很多,那就会有更多的农民选择种大豆而不是小麦”,而如果某位农民非要做一位“麦田守望者”,要么他运气很好,会因为来年小麦产量少而发了财;要么他因为全球化交易,更适宜种小麦的地区的产品进入市场而收益进一步减少。
我就是那个有着“小麦癖”的农民,我没有办法说服自己去利用学了五年的专业挣钱,也没有办法控制自己不去写坚持了十几年没有任何收益的文字。在“上帝死了,顾客就是上帝”的时代,是否有必要匍匐在地祈祷甚至乞讨,我尚不得知。也许有一天饿的没有力气了,跪下来也没有什么。
我承认我一直在反抗着什么,没有意义的反抗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但不知反思地反抗的年纪已经过去,“尚能糊口不种豆”,这不意味着我不懂市场规律。至于恣意的生活,我还没有无知或无私到那种地步,去穿上空虚的戏服,用自己的痛苦引人发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