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二我签下了第一份劳动合同,两个月的试用期过去得很快。接下“小升初”项目也有两个月了,思路渐渐明朗,但心情日益沉重。本来我就拿不定注意要不要生孩子,越做这个项目越觉得不应该生,至少在北京不应该生。
我对我爸我妈说,其实父母对子女只有养育之恩,而没有生育之恩。
没有经过孩子的同意就把它带到这个世界,算不得什么恩惠,谁也不稀罕看一看这个世界的机会,更何况看了糟心看懂了寒心。至于养育之恩,则需要涌泉相报,即便是他们生下你,就该给你提供吃穿住行,但比起那些被遗弃的、被虐待的、被忽视的孩子,能够完完整整地活到自己可以独立生活,就已经得到太多。
养育,养与育。不会在“养”上亏待孩子的父母,自然在“育”上也会极尽所能。从高考、中考、小升初、幼升小,一路回溯到胎教,商家一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鼓吹,成为单一价值观下父母的宗教信仰,为各种交易提供了可乘之机。“小升初”择校热便是义务教育阶段不该出现的顽疾。
“小升初”的问题不是灭了奥数热、填了占坑班就能解决的问题。不错,教育体制改革治标又治本,但是谁也没有抽筋拔骨大换血的能力。治理“小升初”如同虎口夺食,更何况北京是虎狼聚集之地。但无论社会和教育让我们如何失望,有些努力是必须付出的,即便是竹篮打水。
享受公平的教育是法定的权利,而权利从来不能等待别人施舍。要知道,维权是自我意识的苏醒,依法维权是公民意识的苏醒。在“小升初”的战场上,每一位身为父母或将会成为父母的公民,都应该学会以法律之矛攻腐败权利之盾,让躲藏在腐败权利之盾背后的黑色交易暴露在社会的监督之下,以信息公开为契机,让纳税人学会使用监督权,使得政府依法行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