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乡与乡愁

(2013-07-24 14:47:50)
分类: 随心而至

乡与乡愁

 

 

    研究院有小暑假和小寒假,一次一周,加上周末能放九天。6月3日正式入职后,我以为彻底告别的寒暑假,还留下精华版以供需要。九天的时间用来回家再好不过,倘若路程不远,除去往返可以呆上整整一周,不知道别人家是不是见面三天热,反正我们家是这样,第一天好吃好喝招待,第二天嫌你睡懒觉不刷碗,第三天觉得你把屋子弄得乱七八糟惹人烦。三天在家,三天去姥姥家,最完美的安排,大家余热未散离愁又起,自然是其乐融融的和谐场面。

    这次回家的主要任务是把毕业证和学位证带给爸爸妈妈姥爷姥姥看,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和金钱换来的两张纸,不知道是不是物有所值,总之,这个句号是画完了。以后的路,我将愿赌服输。

    大概是负责“全国百所村小调查”项目的缘故,我这次回家对行政区和学校特别敏感,今天从姥姥家坐车回来,一路上感受着村、乡镇、市的区别,看到路边牌子上四铺镇中心小学可以免费住宿,也看到几所没记住名字的简单学校,想着也许在家的这一周,可以看上好几所学校,却又发现自己对家乡一无所知。

    说起来我也曾是村里的孩子,只不过不是“农”村,而是“工人”村。在我上大学之前,我家都住在煤矿,先是在“矿里”(工人们上班的地方)的职工宿舍,后来搬到离“矿里”一段距离的“工人村”,工人村里有自己的学校、医院、澡堂,甚至礼堂,在这个似村非村、似镇非镇的地方,我丝毫没有探究过自己的出身。加上我家家境还不错,就算是高中考到市里的学校,之后来到北京读大学,我也没有觉察生活环境发生了多大变化。这样说可能会让人觉得夸张,我想也可能是我的生活过于封闭,直到现在我的吃穿用度基本上都是我妈帮我准备好,使我从未在物质方面觉得有所欠缺,也体会不到小城市的匮乏。加之我不喜欢娱乐,先是沉迷书籍后又沉溺网络,而这两者又恰好不会受到地域的限制。

    除去这些,或许我只能说自己生性冷漠,或者归咎于教育失败。从小到大考试升学,我一路向前,按着大多数家长最希望的道路走到最后。小学的时候,矿区周边的农村孩子来学校就读,印象中也听过“借读生”、“借读费”之类的名词,但年纪小,又与自己无关,自然不会去想这些名词背后的意思。初中也是在矿上读书,同一个校区,从一栋楼搬到另一栋楼,也理所当然地不明白“小升初”和“择校热”。中考是我们初中学校的第一名,进入重点学校的实验班,耳濡目染全都是考大学,也就不会去想什么是职业教育什么是职业观。大学上了北京的211学校之后保研转博,直到毕业才发现,学士需要211,博士就得985,农村孩子的大学很多是烧钱。而这一切当我在时下最主流的道路上盲目奔走时,从没有停下来问过为什么,也从没有关注过其他人。

    很多人开始担忧我们现在的教育会让农村的孩子成为城市边缘人,其实这种以城市为中心的教育只会制造边缘人。农村的孩子没有身份认同,工人的孩子没有身份认同,城市的孩子就有吗?农村的孩子读书为了去城镇,城镇的孩子读书为了去省会,省会的孩子读书为了去国外,中国的教育除了把那些有能力的孩子送到别的国家外还做出更大的成就了吗?

    村里盖了很多楼就会像城镇,城镇盖了很高的楼就会像大城市,尘土飞扬中城镇化的车轮飞速地碾压过青色的农田,人们遮掩着口鼻渴望向上逃离,书本是敲门砖是垫脚石。教育教会我们离开,以后我们只有乡村,哪知乡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感情
后一篇:无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