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乡村教育变革的出路”研讨会后的反思
今天下午参加21世纪教育研究举办的“探索乡村教育变革的出路”研讨会,给我触动最大的有两个地方。一是,北大康健教授和农大朱启臻教授关于“教育目标和价值观”的碰撞;二是,山东省教育局石老师提到“代课教师待遇差”引发的关于“教师制度和教育均衡”的内容。
康健老师表达了他对农村开展特色教育的隐忧,他说到“孩子在农村追求快乐,最后你的孩子不能上学,城里的孩子都上北大清华了,最后很多人会说你不公平啊?农村凭什么就学乡土教材,城里孩子就学应试教材?这是很长久的历史纠结!”而朱启臻老师觉得“过去没有矛盾冲突,龙生龙,凤生凤,后来有了矛盾冲突,这怎么来的呢?我觉得是人为制造的,我们给所有人设定了一个标准,你达到这个标准是人上人,达不到这个标准就什么都不是!”
近来我也一直在反思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当康健老师说到城市的孩子在经过痛苦的应试学习后上了大学,而那些接受乡土教育、快乐教育的农村孩子没能上大学的时候,我特别想说说我的感受。我们从小被告知,高中苦一点上了大学就好了;等上了大学就被安慰,毕业苦一点找到工作就好了。而实际呢?实际上,我们上学时候不快乐,工作以后也不快乐。因为从头到尾,我们被一道道工序加工后推向社会,从未真正地思考过什么才是自己喜欢的。但是,也只有这样标准化的教育,我们才能最终有进入体制成为螺丝钉的可能。才能在农民工身处高温酷暑中汗流浃背工作的时候,一边在大厦里吹着空调一边领着高温补贴。才能在本科要求211,博士要求985的求职条件下,在体制内获得一份勉强糊口磨灭激情的工作。这就是现实,可以打败理想的现实。到底是什么造成我们心甘情愿地不快乐?
朱启臻老师的话让我明白了很多。是的,我们被洗脑了,我们被所谓“成功”、“人上人”的价值观统一了,我们不得不竞争,因为我们是被目前的教育抹去了表情的面孔,我们随时可以被复制被替代,我们是装着实用知识的皮囊,而我们又什么都不是。难道这就是我们追求的公平?
会上一位从农村考出来的嘉宾说:“我爸爸千方百计说一定要离开农村,我们村里人也说一定要离开农村,这是最根本的症结所在,价值追求说离开农村就是他的最高追求,你今天讲这个那个,他不买你的账,我们探讨农村教育怎么搞?首先农村的家长们他们怎么想是最重要的,否则都是我们想的怎么办,那就很麻烦,不对口!”
这就是大多数眼中教育的功用,农村人想去城市、小城市人想去大城市、大城市人想去国外,而教育就是他们的敲门砖、铺路石。受教育是为了离开,离开可能是因为我们学会了厌弃,但绝不可能是因为我们学会了热爱。没有爱的世界,会是多么可怕,我们可以看看清华的朱令,可以看看复旦的黄洋。清华、复旦,这不正是现在价值观中最终成功的标志吗?
杨东平老师说,“教育的本原就是以人为本,只要他有正确的价值观、有理想的、身心健康的人,那他到哪都是好人,这就是我们教育目标。”希望这样的教育能早日实现。
山东省教育局石老师说“很多代课老师他们学历非常低,待遇更低”,而康健老师也提到“国家的特岗教师政策本来是想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但实际上,特岗教师早早被截流,他们到县城的机会都很少,到农村的机会就更少了。而且那些特岗教师他们本身愿不愿去也是一个问题。”
国家已经着手解决民办教师问题,但是变成公办教师就真的解决问题了吗?当代课老师忙着讨生活,公办老师忙着评职称,教育的执行者到底对教育怀有怎样的感情?代课教师与公办教师待遇的差距也反应了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办学条件的差距,教育均衡是不是应该从解决教师的生活困难着手?当教师岗位像体制内的清洁工岗位一样抢手的时候,研究生就不会抢破头地做一名掏粪工了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