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儒家学说》读书会总结

(2012-09-08 21:51:20)
标签:

杂谈

分类: 具体的讨论

《儒家学说》读书会总结

 

 

    今天是我们读书会的第三次活动,有24人参加。大概是因为儒家被官方宣传挟持太久,大家对儒家思想颇有微词,所以这次活动的参加人数没有上两次那么多。主讲人徐冰气场很强,一部论语的第一章第一段话“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他的讲解下就成了近一个小时的丰富内容。

    这次人员较少,大家随意发言,作为主持人我就没有做什么,并且因为和徐冰大哥聚过一次,那次讨论了很多问题,我也没怎么提问。所以这次的反思就算是这两次关于儒家思想谈话的总结吧。

    总体来说,无论是较少的人参加活动,还是平时和周围人的谈话,都可以感受到大家对儒家学说或强或弱的排斥。或许经过五四和文革的文化大清洗,儒家学说留给我们的印象只剩下官方的装腔作势,或者“三纲五常”的生硬规矩,在逐渐西化的一代中很难唤起对儒家学说的正面感情。这就足以让我们反思和沮丧,平日里总以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华夏子孙自居,但我们最终继承了什么?

    这两次和徐冰大哥对话儒家思想,他一直强调不能用西方的思维来理解儒家学说,儒家的东西更多的需要“习”,而“习”就是不断地实践体会,是在向先悟道者“学”后,自我反复地修养。的确,儒家的学问是做人的学问,是责己恕人的学问,是“发乎情止乎礼”的学问。但是千百年来统治者为了自己的目的对儒家学说进行曲解和形式化,造成了越来越厚的隔阂,儒家真的就落入了“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礼”的悲剧。大家只是被命令遵守规矩,却不被告知规矩被后的道理,不愿思考的自然成了僵化的工具,愿意思考的自然开始反抗繁文缛节的陋习。这样的误解要如何打破,我们又如何寻根溯源找到最本真的道?

    徐冰大哥还有很多地方驳斥了我对儒家学说的误解,但我无法一一道来,也许传道解惑的形式的确需要当面的交流具体的情境,但我们这种大家讨论的读书会并不完全适合经典书籍的讨论,也许他办的那种大家一起花上一年两年的时间只读一本论语的形式更合适。

    另外,我想说的是,就像今天一段论语就可以讲天下之事,儒家学说太像是在打太极,一生多,多归一,并且可以没有破绽,永远都能给你一个合乎情理的解释。但我天生对没有破绽的东西有排斥心理,觉得那不真实,虽然现在我对儒家学说从原来的反感,到现在愿意去理解,但还是隐隐觉得有什么不妥。或许是我觉得所谓的圣贤就像宗教的神仙一样不真实,或许我对人性怀有更多的悲观情绪,我还不清楚儒家学说是否真的可以成为这个越来越疏远越来越自我的世界的救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最扫兴的人
后一篇:宇宙法则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