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个难题
昨天在豆瓣上推荐了Constantine的日志《含着眼泪活下去》,我没有感到任何鼓舞,反而觉得很可怕。和所有的励志故事一样,不过是用来映照“吃得苦中苦,方成人上人”,不同的是这个故事里的希望是寄托在主人公女儿的身上,而为完成希望付出的代价的,不仅仅是主人公一个人,而他们一家三口。
这个故事的结局在很多人看来完满而温馨,他们一家四口(女儿成为医生并在2009年结婚)得以在美国定居,成为这个社会定义的成功人士。但这个结局是以15年的分离为代价,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72岁,15年的时间到底是长还是短?15年对于一个孩子可能转瞬即逝,但对于一对年龄在35-50岁夫妻来说是不是太过漫长,他们要怎样忍受长久分别带来的思念和生理的欲望?主人公的妻子在最后说:“过去我怀疑他有外遇,现在看是我错怪了他。”如果这算是为自己对丈夫不信任而忏悔,可又能是谁的错?这是个难题。
我不敢想象如果女儿没有成功达成他们的期许结局又会怎样,也许没有如果,也许这种如果发生在更多的人身上。有时候觉得中国的父母是因为需要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才去生孩子,他们因为家庭和社会的压力而结婚生子,理想因为生活的琐碎而破灭,却又因为不甘而将自己的希望变成对孩子的咒语。这是一个可怕的循环。为什么我们不将自己的希望和对孩子的希望分开,难道这也需要继承吗?这是个难题。
如果不是这样的分离,这个故事又会怎样?或许会因为“贫贱夫妻百事哀”而分开,或许只是寻常百姓一日三餐的平淡。有人会感受到理想的力量,但是理想又是什么?他们年老之后的惬意生活是否真的能弥补那15年分离带来的陌生、猜疑、孤独和欲望?也许这就是人类自己以为比动物高明的地方,在长远目光的可视范围,可以先苦后甜,可以用隐忍的美德换取世界的艳羡。但什么才是值得的?这是个难题。
将生活最简化后,我只希望可以和一个能与之做爱的人结婚。我们无法一眼看清一个人的灵魂,无法得知一个人心里所想;但我们可以一眼看到一个人的身体,可以觉察不会不对这个人动心。在谈论爱情的时候,有些人会选择忽略性以表示感情的纯洁,有些人会选择夸张性来证明自己的不羁,却很难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来看待性与情的关系。但这个世界最公平的除了死亡,那就是我们谁都无法确定什么是爱。它不能被证实也不能被证伪,它似有还无来去匆匆。当有一个人,可以在与之欢愉之后相拥而眠,年复一年后,难道不会意淫出爱情吗?或者会在新鲜过后犹豫不决地问能让自己动心的难道只是这一具,而不是那一具?这是个难题。
我很喜欢狐狸对小王子说的话,很高兴小王子最后明白自己种下的玫瑰与其他玫瑰的区别。也许那个人与这个人的差别就是那个人没有你和这个人度过的时光。长相依,慎分离,朝朝暮暮时光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