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之信息的作用
(2012-02-15 21:01:47)
标签:
杂谈 |
分类: 沉默 |
沉默之信息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知识变得越来越廉价。权威,或者更恰当地称为“握有听众者”,他们的诞生和消失印证了沃霍尔的“十五分钟”预言。知识的传播变得肆无忌惮,不加验证的言论和不负责任的宣泄也混淆其中,如病毒般侵噬着受众的思维。这种信息复制,带来了知识的突变,引发了这个时代特有的病症,但愿大病之后能重获新生。
虚假的参与感
各大网站充斥着海量信息,二十四小时不断更新的个人、群体、国家的各种状态,远到大洋彼岸的会晤,进到身边的餐饮推荐,仿佛整个世界的运作都展示在电脑桌面,同时搜索引擎瞬息间提供出各种直接答案。这一切形成了一种错觉,使用者满足于这种“全知全能”,似乎参与到各个历史事件的发生或者任何他人的生活,然而更多的时候,个体不过是鹦鹉学舌或偷窥成癖。
焦点事件迅速地爆发然后迅速地消匿,公众的视线被最大字号的标题吸引,然后在一场狂欢后,带着宿醉加入另一场喧闹。这一切让人们抓住了“行乐须及春”的真谛,形成了“我传播我存在”的思想。对,这的确可以使空虚的生命填满华丽的碎片,但这些碎片始终平凑不出一个完整的个体。比起理性,群众更享受情绪带来的激情。日本震后的抢盐,伦敦的暴动,信息的传播犹如芭蕉扇不断地将情绪煽风点火,而它本身就像病毒一样为了便于复制,抛弃了是非对错只留下了最能成为噱头的基因四处病变。人们沦为信息的载体,传播和实践信息的内容。
无知的智慧者
或许可以骄傲宣称,正是信息的泛滥才让人们得以享受到公平的知情权。我不否认这方面的成就,而且正是这成就使得人们不再被一面之词蒙蔽。但不幸的是,当我们拥有更丰富的选项,却失去了选择的能力。我们每天被新的信息迎头痛击,思考的时间被阅读侵占,而阅读的内容却是膨胀的泡沫,我们变得似乎什么都知道,却什么都不明白。很少有人还去寻找关于生命的答案,因为这答案可以被百度被微博,我们说着比柏拉图更高深的哲理,比儒家更圆滑的立身之道,然而却都因为肤浅而对生活充满恐惧和诘难。
亟待重生的信任
信息流通之快让谎言更难自圆其说,随之而来是信任的崩溃。宗教被推翻的过程持续了近千年的时间,而政府被质疑在百年之内就可能发生数起,至于群体和个人的信用更是朝夕可变。这是一个神圣被打回原形的时代,对此,我深感欣慰。
因为信任危机,更需要契约束缚,一家之主、一族之长、一国之君都不能再代替个人的意愿。在这场信任大危机之后,人们或许会更加冷漠,或许会更加自制。但我们终于有可能告别金字塔时代,圣战时代,全民运动时代,一切以神圣为名义的集体行为都将被质疑。现在很难说我们是信息的主人还奴隶,因为我们一如既往地贪婪,我们渴望得到越多的信息,越僵化成为信息的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