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做完实验回来买了一本《1988》。因为种种原因,韩寒的这本书我一直没买,也没有从网上下电子版。说实话,我现在已经不喜欢买书了,这个世界有太多无法随身携带的东西,对于我而言书还有些诱惑,可我已然戒除。这几天去了几个书店,零零星星买了几本,距我上次正式买书大概相隔了半年之久。我清楚地记得我最后买的书是《浮士德》、《神曲》和《唐璜》,我也清楚地记得我确认再没有什么实体书需要买下来了。
一直以来,我的东西都是宿舍中最多的,物质上父母从未让我缺少过什么。本科时候每次回家都会运一包书回去,带一包衣物回来。记忆中研究生以前除了书我几乎没有买过别的东西,我所有的消费品都是母亲买好,由经每年两到四趟的往返带回北京使用。而上研究生以后我似乎再没有回去过,上一次回家坐的是除夕晚上的那趟车,并没有传说中的饺子。大约上周的时候又捐了一包衣服,这学期偶尔往图书馆的捐书箱放了几本不要的书,耳坠什么的送了同学一副扔了一些,心血来潮买的化妆品用了一次还是两次都给了七。没有了从家的输入,在我不断的抛弃下,东西开始越来越少。我希望有一天我所有的财物可以用一个书包带走。
然而我终究不是苏格拉底,我过于仔细的性格总是让我不得不准备一些东西以防不时之需。生活总是这样,明明有些东西基本上用不着,但是需要时又不能有片刻的拖延,比如雨伞,比如卫生巾。女人总是要比男人更依赖于这个社会,群体本身就是为了保护利益而聚集,弱势者太多,所以尤其需要少数服从多数,这是维持稳定所需要的道德。
社会就是籍借彼此之间的需要而存在,比较、交换、互利共生;掠夺、强占、弱肉强食;勾结、阴谋、依附寄生……在人和人构成的沼泽地,你需要越多陷得越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