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多小时的《待业青年》似乎说明了这样一个真理,不要把自己的爱好当作职业。这的确是我一直作出选择的标准,我无法说这样做真的对了,至少我还在很疲倦地坚持。我没有飞蛾扑火的勇气,爱好和理想对于我来说是遥远的温暖,我宁愿一边哆嗦着前行,一边与她们保持不远不近的距离。这便也是理想应该存在的状态吧,像是叫做希望的那种东西,似有还无,否则就会因为得到而索然无味。
记忆中似乎被称为天才的多会早亡,天妒英才的悲剧之美往往让他们得到了更多的怜惜。然而对于活着的并且想要长久活着的,生活是件细水长流的事情,对于生命的思考远没有维持生命来得迫切来得真实。至于生命的意义,我只能说,当我们自以为能创造意义的时候是不顾一切的,而在我们发现意义是需要别人认可的时候又会决定以大局为重。那些被自己或由经他人赋予的意义,是我们活下去的理由。只是很多的时候,我们总希望得到别人赞同,代价便是我们只能承认大多数承认的。
我不知道怎样定义成功和失败,只是这个世界需要的是平庸者。人们责备教育失败时总是说,现在的教育扼杀了个性,却没有想过这就是教育的本质,世界作为一个运行的机器需要的是可以随时替换的标准件。这么说感情上是很难接受,但人口作为过度资源被利用的时候,怎样才最节约成本呢?
至于个性,更多的是为了宣告一种可能。就像社会对着一群需要解决温饱的人说,看见没,有比尔盖兹的,别说没给你机会。你不想平庸,可以,去吧,而且那些像星星般闪烁的都是个性鲜明的。只是你要承担的后果便是这个机器上没有你的位置。
愤怒吗?不平吗?这才是真实的公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