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概念清晰是必要的。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理性地把握研究对象,概念不清必然导致思维混乱。有的人说,研究一个事物或者过程,也少不了体验性的非理性把握方式。这个说法应该是正确的。这个问题我们早就讨论过,只依靠理性把握,这是科学认识,科学认识不一定能够认识事物或者过程的全部,非理性把握方式是我们全面认识事物或过程不可缺少的。但是,无论理性认识还是非理性认识,最终要通过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那就不能不要清晰的概念。这似乎有些矛盾,但是却是事实。既然开题报告是为要开展的研究设计方案,要为研究后写作论文做出纲领,就不能不对把涉及到的概念弄清楚。这就是导师和专家组强调开题报告中概念界定的原因。
但是,强调概念界定,并不是说任何一个问题的研究都要去概念界定,也不是一定要在开题报告里专门列一个部分进行概念界定。这样未免太机械、太教条。要不要概念界定,要看是否需要。如果你的研究涉及到的主要概念是学术界流行的、行内人周知的,那就不必概念界定了;如果你用的主要概念比较新鲜,或者有自己独特的内涵,那就要进行界定。概念界定也不一定要专门设置个条目,就在行文中顺便予以界定就可以了。这样才不至于出现一些尴尬和别扭。如有的开题报告,还没有开始正文,上来就突然一个概念界定,有的则写了一阵子了,那概念用了多次了,又突然来个概念界定,这都是没有处理好概念界定问题而出现的尴尬。完全可以在行文中第一次涉及到需要界定的概念时,接下来顺便用“本研究中所谓的XXXX是指……”这样的方式进行界定,或者很不方便的时候,可以用注释予以说明、界定。
值得指出的是,有些貌似需要界定的概念,其实不用界定,而有些貌似不用界定的概念,却要予以界定。这里是说的是概念,不是说的词汇。词汇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有时候同样的词汇,指代的概念不一定相同,反之,有时候同一个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词汇表达。这是个简单道理,但有时候我们一些同学却忽视了。例如,经常有开题的同学说“经过在XXX搜索某某关键词,发现该方面研究很少……”。结果与事实不相符合,被老师们批评说文献查阅不够、资料把握不全、对已有研究评价不对。原因很可能在于开题人混淆了概念与词汇。比方说,你要研究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的课题,你只查“全面发展”或者“人的全面发展”就不够,还要查“自由发展”、“充分发展”、“和谐发展”等才可以比较全面。又比方说你要研究“科研问题意识”,只去查“科研问题意识”或“问题意识”可能就查不到多少,换个“问题的发现”就可能又查到很多有关研究。
还需要注意的是,一项研究的主要概念或者叫关键词,应该是能够表证你的研究的那些概念和关键词,要与一些机关文件常用的“主题词”区分开。并不是题目上的那些单词就是关键词。在历年毕业论文中,很多同学不注意这一点,是十分遗憾的。如《小学教师专业化培训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这个题目,就不能把“小学”、“培训”、“问题”、“对策”作为关键词。开题报告中需要界定的概念,一定是研究中的关键概念、主要概念,并且是不界定会被误会的那些关键概念和主要概念。那些研究中虽然涉及到,但是并不是自己研究中的表征性的概念,就不要去界定了,如本届毕业生的论文中,有的同学写的是“教师城乡交流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专门去界定“交流”,还用了一些这样那样的理论去界定这个概念,就十分没有必要。这就是张维平教授说的那种情况:“要讲红烧肉的做法,没必要从养猪开始说起。”
总之,开题报告是一篇完整的文章,概念清晰是必要的,但是,要不要概念界定,要看自己课题的具体情况,不要教条化、模式化。需要概念界定时,也要顺理成章,不要搞得报告结构上疙疙瘩瘩、失去逻辑。专门列条目进行概念界定,一般会造成写作上的尴尬,显得机械、笨拙。
作者:sun
-
本帖子版权属于《中国西南论坛》所有,转载请与本网站联系并注明出处
- 中国西南论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