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豆豆完美教养手册行为阅读家庭孩子莫尼卡亲子教育成长 |
分类: 育儿交流 |
如何应对孩子在公共场合发脾气?
----阅《完美教养手册》有感
文、莫尼卡

豆豆是个特别好强,脾气相对倔的孩子。每次发脾气的时候总是无法控制他生气的情绪。还不时的用言语和肢体猛烈攻击他人。
上周六,我带豆豆去中山路,一上车前两还有两个空位,我们各坐了下来。车继续往前开,到了下一站上了几个年轻人。再往前开了两站,上来一个老人还带了个小姑娘,我马上站起来把位置让给小姑娘坐下。对面的小伙子也站起身来把位置让给这位老人。尊老爱幼文明礼让是厦门的标志。有来过厦门且坐过公交的朋友应该很清楚。
小姑娘坐下后,豆豆开始不乐意了。(先说明一下,以前豆豆看到老人都会主动站起来让坐的,这次豆豆看到我让给一个比他还高大的姐姐,他心里就不乐意了)“妈妈,你坐下”豆豆用命令的语气。“没事,妈妈站着,这位置给姐姐坐”我回豆豆。“你坐下,你坐下。”豆豆开始拉着我的手。我还是站在那。车又到了下一站“你坐下来”豆豆生气的说道。这时正好在豆豆的左则位置有位乘客下车,我便坐了下来。豆豆开始扯我的包,“你上来坐”。“不用了,那给姐姐坐了,豆豆要不你到妈妈这边来吧,妈妈抱你。”“不要就不要,你上来坐”“好了,别闹了。难道尊老爱幼文明礼让你忘了吗?以前你都知道让坐的”我提醒豆豆。“你上来”豆豆两眼闪着泪花。“宝宝今天你怎么啦!妈妈不是跟你说清楚了吗?”“你上来!”豆豆非常大声的喊道。用力扯过我包,再用力向我扔过来。接着又把手里的一瓶饮食向我扔过来。豆豆的情绪爆发了~~
“你不可以这样对你妈妈”身边的一位老人指着豆豆说,现在的孩子都是被宠坏了,无法无天了。啊啊~!~~豆豆更加大声的吼道。我赶紧站起身来。跟那小姑娘商量换一下位置。等我坐下来后恢复了平静。车继续往前开~~~
刚过一站,又上来一位老人。我马上起身让坐。我就站在豆豆的前面。“你上来坐下”豆豆刚平静的情绪又开始发作了。“豆豆,你看这位是爷爷”我提醒他要尊老,老人站不稳很容易摔倒的。“你坐下”豆豆用力的掰开我扶住栏杆上的手,我用力的拽紧。豆豆掰不动就用手用力的锤打。好多乘客都看不顺眼了,七嘴八舌的说豆豆不懂事。我也有点心气了,跟豆豆说算了,我们下车吧,不去中山路了。可豆豆就是不愿意下车。我向下客门靠拢。豆豆起身追我,把我拉回那位置前。我跟豆豆商量,这样吧,妈妈坐着,抱你行吗?“不要。就不要,我不坐”豆豆哭了起来。我坐了下来,把豆豆身在了怀里。在他耳边轻声的说:“妈妈知道你为什么生气,因为你心疼妈妈脚站酸了,不过你想想平时你上车没位置坐的时候是不是很多叔叔阿姨也给你让坐呢?这位姐姐虽然比你大,在她在妈妈眼中她还是个孩子,万一她站不住摔倒了怎么办?我们不能一直想着自已的好对不。”豆豆没有出声。我在他脸上吻了一口。轻声的说:“你是妈妈的好孩子,妈妈相信你是理解妈妈今天为何让坐的,相信以后你也会给爷爷奶奶或者需要让坐的人让坐的。”“妈妈,给我一张纸巾”豆豆擦干了眼泪之后,沉思了一会,然后把脸贴到我脸上,豆豆终于明白了自已的错误。
这场风波总算过去了,阅读《完美教养手册》结合刚才的案例作了个总结,当孩子生气的时候:
1)避免用愤怒去响应孩子的愤怒。你的愤怒将会使孩子的情绪发酵扩大,要先控制住自已的愤怒,以平静、温和的声音响应孩子。如此你才能引导孩子的行动,同时你也以自已的行为为孩子示范了你希望在孩子身上的看到的行为。
2)孩子需要学习到:虽然愤怒的情绪是正常的,但是处理它们的方式却有能被接受及不能被接受之分。你可以借由了解孩子生气的原因帮助他了解这一点。通常,只要让孩子知道你了解他的感觉,就能让他平静下来。如果刚开始我就说出,豆豆让我坐下的原因是心疼我脚站酸,而不是别人眼中的无理取闹。那么豆豆肯定不会一直这样闹下去的。
3)如果孩子的情绪已经失控,立刻制止他并把他送回自已的房间,让他冷静下来,不要试着在孩子情绪反应最激动的时候处理问题,稍后,当他平静下来,花时间让他了解,尤其是他做了什么是你并不赞同的,通地沟通与孩子约定。让孩子计划在未来如何避免出现这种行为。
4)跟孩子谈他生气这件事,告诉他学习如何控制自已的脾气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建议他要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会在行为失控或不择言之前控制好自已。预先让孩子知道,下次当他脾气爆发时,你将会协助他,要求他回到自已房间去冷静下来,告诉他如果当他被要求却没有立即回房间,他将丧失一天休闲时间的权利。例如:打电话,看电视或找小朋友玩。
5)帮孩子发展出一个“生气控制计划”。选一个安静的时间,和孩子讨论关于生气的这件事,脑力激荡出当他感觉自已失控时他所能做的事。
6)下次带孩子进入公共场合之前,具体跟孩子说明,什么行为才是你所期待的,告诉他你将会在那里呆多久,以及你半会做什么,在事前清楚简单地告诉他你的期望,他就越可能表现出你期望的行为。
7)为了让孩子能够在公开场合表现出适当的行为,需要注意他私底下的行为。有时会在家里发生同样的事,但是因为没有旁人在场,所以可能你并不特别去注意。请注意,即使在家里,也需要有同样的要求和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