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展品之十五:弗莱德立克·基尔

(2012-09-25 07:18:20)
标签:

古典音乐

爱乐

冷门音乐

kiel

基尔

分类: 我的冷门音乐CD陈列馆

展品之十五:弗莱德立克·基尔

Friedrich Kiel 1821 -1885)

 

徐家祯


展品之十五:弗莱德立克·基尔


         大凡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名,除了知识的广博、见解的超群、技能的高妙之外,总还有些别的因素在,比如,能说会道、精明能干、雄心勃勃、八面玲珑,等等,等等。就现代社会来说,长得清秀俊丽、口伶齿俐,或者上得了台面、入得了镜头,可能也是能够成名成家的重要资本;甚而至于有点怪癖,比如:喜欢与狼生活在一起,或者敢于梳了“朋克”头、戴了叮叮当当的饰物、穿了皮牛仔裤上台,甚至就干脆是个买菜烧饭的大妈,也能成为让经纪人大肆吹捧的好资料。记得二十年前看过一本杂志,说美国一位哲学家(忘了姓名)说过:“到了二十一世纪,每个人都能‘红’十五分钟。”我想,这个预言正在我们的世纪实现 —— 谁还耐烦天天去听与狼共舞的美女弹琴或者买菜煮饭的大妈唱歌?明天,经纪人就非得想方设法去找出一位与狮同眠的俊男来拉小提琴,以适合听众的好奇心了!

         所以,要是有人虽然也有真才实学、超人见解,但是不善于出头露面,不喜欢应酬媒体,也没有出人头地的雄心壮志,更缺乏去当个公众人物的兴趣,只想埋头于研究学问,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谦虚谨慎、严于律己,那么,我看,要让这样的人在这个时代出名,大概就很难了!

         在音乐界也难以逃出这个规律。比如像古斯达夫·杰讷(注1,他安心于默默无闻地在马堡大学任职二十五年,连柏林更有名得多的大学来聘请他,他都不动心。虽然杰讷的作品并不比他同时期更有名的作曲家的作品逊色,但是,等他一去世,就很少有人再会提起他,更不用说演奏他的作品了。在音乐史上,这样甘心寂寞的作曲家远远不止杰讷一位。德国的作曲家弗莱德立克·基尔,就是另一位这样的作曲家。

         德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音乐评论家维尔亨·奥特曼(Wilhelm Altmann, 1862 -1951)曾经这样评论过基尔:“就是因为基尔极度的谦虚,才使他以及他超群的音乐作品得不到(公众及音乐界)应有的注意。”在评论了布拉姆斯和其他音乐家之后,奥特曼又回到基尔,他说:“他(基尔)创作了大量的室内乐作品 …… (这些作品)完全可以不用怕(与其他作曲家的同类作品)竞争。”

         弗莱德立克·基尔,德国作曲家和钢琴教师。1821108日在德国的普特巴哈(Puderbach)出生。他父亲是学校校长,有五个孩子,弗莱德立克是第二个。他的基本音乐知识和最早的钢琴课程都是他父亲教他的(一说,是他父亲的朋友教的)。以后,他基本上就靠自学成才了,所以,可以说是个“天才”。他的音乐记忆力特别强,常常听到了一个旋律就能自己在钢琴上摸索着弹奏。到六岁时,他没有接受任何正规的音乐教育,就能弹奏钢琴了。到了十三岁,他已经写了不少曲子。

         最终,基尔的天赋引起了Albrecht Sayn-Wittgenstein-Berleburg王子的注意,因为王子也是一位音乐爱好者。基尔写的一组钢琴变奏曲被王子看到了,他十分赞赏基尔的音乐创作能力,就让基尔去他的宫廷乐队,向首席小提琴家学习小提琴。后来,基尔就在这个乐队担任独奏角色。加入王子的乐队之后仅八个月,他就独奏了意大利小提琴家维欧蒂(Giovanni Viotti, 1755-1824)的小提琴协奏曲。基尔也向有名的长笛家昆莫(Kasoar Kummer)学习音乐理论。基尔十八岁时就成了王子宫廷乐团的首席,同时兼任王子几个孩子的音乐老师。他的钢琴演奏技巧也很好,特别擅长于演奏胡默尔(Johann Hummel, 1778-1837)和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

         但是,基尔并不满足这样的生活,他觉察到自己理论知识的弱点,希望能有继续学习的机会。就像他后来回忆的那样:

 

         “那时,由于得到王子的特别宠爱,作为一名十八岁的少年,我开始过了一个时期天真无忧的生活。我写的任何作品,马上就能得到演奏的机会。我可以做各种(音乐)试验,也可以观察(别的音乐家的演奏),我也可以有机会熟悉我们古典音乐大师们的器乐作品。但是,我缺少扎实的训练 —— 尤其是缺少对位法的理论 —— 的弱点越来越明显了。当我想写大型的、更复杂的作品时,我那时已经掌握的作曲技巧就显得不够用了。尤其当我看到约翰·塞巴斯蒂安·巴哈的作品时,我的这个弱点就显得更加清楚了,就好像我眼睛上遮着的鳞片突然脱落了一样。”

 

         1842年,基尔二十一岁,音乐家路易·斯博(Louis Spohr17871859)听到了基尔的演奏,就帮他得到了国王威廉四世颁发的一个三年奖学金,让他能够到柏林去跟著名的音乐理论家席格弗莱德·邓(Siegfried Dehn)学习。就是在柏林,基尔自己后来也成了一位有名的音乐老师。他教钢琴和和声,学生中包括克拉拉·舒曼的一个女儿。在李斯特的推荐下,他出版了他的钢琴作品。

         1862年,基尔的《安魂曲》在柏林首演,得到极大的成功。于是,基尔的名声也就在音乐界传了开来。


展品之十五:弗莱德立克·基尔

         1866年,基尔在著名的思登音乐学院(Stern Conservatory)得到了一个教职。他在该学院教作曲。三年后,他升为教授。1870年,他转到当时新成立的“音乐高等学校”(Hochschule für Musik),校长是约瑟夫·姚阿幸(Joseph Joachim, 1831-1907)。后来这个音乐学校不但成了德国最好的音乐学院,而且到了最近几年,这个音乐学院又跟别的学院合并,成了世界最大的音乐和艺术学院之一。他的学生中有好几位后来都成了有名的音乐家,其中包括:英国的斯坦福特(Charles Stanford, 1852-1924)和波兰的潘德莱夫斯基(Ignacy Paderewski18601941)等等。

         基尔的业余爱好是登山。他六十岁时还攀登过位于瑞士和意大利边境的欧洲第二高峰露莎峰(Monte Rosa)。可惜一年之后,他在柏林遭遇了一次严重的交通事故。因事故而受的创伤一直没有痊愈。1885913日,他就以此而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基尔一生写过一百部左右作品。有编号的作品是八十三部,出版过的作品是九十一部。有几部作品没有编号。除了《安魂曲》和一些大型的宗教音乐作品,如:合唱曲和清唱剧之外,有三十多部是钢琴曲,包括一部钢琴协奏曲。但是,基尔最主要的作品却是室内乐,也有三十多部,占他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一左右。在十九世纪,写过那么多室内乐的作曲家并不多。这些作品包括两部钢琴五重奏、三部钢琴四重奏、四部弦乐四重奏、八部钢琴三重奏、三部大提琴奏鸣曲、不少小提琴曲、中提琴曲、钢琴曲和一部单簧管与大管二重奏,等等。

         虽然基尔一生创作了那么多部音乐作品,可是他去世之后,这些作品就很少有人提起,更不用说得到公开演奏的机会了。所以,很可惜,现在已经录成CD的基尔作品还不多。

         基尔作为一名作曲家,之所以不能成名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他生前不积极在公众之前“推销”自己。他是一位优秀的钢琴家和小提琴家,十多岁时已经能演奏协奏曲,但是到了柏林以后,只在早期开过一场音乐会,后来就热衷于做个默默无闻的教师而不再在公众场合开演奏会了。基尔有很多优秀的学生,他们中不少后来都成了有名的音乐家。而基尔的名字,往往就是在这些音乐家的传记中才出现的。1870年基尔在姚阿幸的音乐学院任教后,名声极佳。有很多协会打算授予他种种荣誉称号,还有别的学院和机构也来请他去工作,包括名声很响的莱比锡合唱团也来请他去担任团长之职,但这些荣誉全部被他辞谢了。据说,他在开过的仅有的那次钢琴演奏会上,对于听众的鼓掌声,竟然连鞠躬致谢的起码回礼都没有!


展品之十五:弗莱德立克·基尔


         一位钢琴作曲家杰哈特·普切尔特(Gerhard Puchelt)曾经这样比较过基尔和孟德尔松这两位音乐家的钢琴作品:

 

         “从一开始,这两位音乐家就截然不同。孟德尔松的钢琴作品总是针对听众的,只有当有人在场与音乐家共享他的感觉时,他的音乐想要表达的意念才会存在。而基尔的音乐却没有这么直截了当。他的音乐有一种内在的沉静。至于听众怎么想,就随他去吧!”

 

        但是,在基尔生前死后,赏识他音乐作品的,还是大有人在。比如,1862年,基尔的一部作品受到某位音乐评论家的批评后,著名大指挥家汉斯·冯·彪罗就站出来捍卫基尔:

 

         “到目前为止,这位作曲家(指基尔 —— 笔者注)向公众提供的作品,只使他从有文化修养的阶层中获得尊敬和同情。实际上,从一开始,他就应该像大师那样得到人们的尊敬。要是现在的情况并不如此的话,那么我只能假定某些人的音乐知识有缺陷了。我的建议只能是请他们赶快自己去弥补这个缺陷。基尔的早期作品中表现出如此成熟的精神、如此少见的丰富知识以及技能技巧。要是有人看不到这些优点的话,那么,我们就只能找个借口说他只是业余水平罢了。”

 

         塞尔弗忒罗斯特(R. H. R. Silvertrust)在《室内乐期刊》(The Chamber Music Journal)上评论说:“(基尔的)两部(钢琴)五重奏,是(音乐史上)全部钢琴五重奏中最佳作品之一。”音乐评论家维尔亨·奥特曼也说:“在我漫长的一生中,基尔的室内乐总是给我带来快乐的源泉。”他认为基尔是“旋律家”,他的弦乐四重奏现在被人遗忘是“完全不公平的”。在1866年的Berlin Nationalzeitung上,奥托·甘普勒何特(Otto Gumprecht)报导说:“更多严肃的艺术之友都知道他(指基尔 —— 笔者注)、重视他,…… 并在最近的室内乐作曲家中,把他列为仅次于布拉姆斯的地位。在人们谈到最佳作曲家时,他的名字也总不会被遗忘。”

         我一共买到五张基尔音乐作品的CD。具体内容如下:


展品之十五:弗莱德立克·基尔

展品之十五:弗莱德立克·基尔


         第一张和第二张是一套,德国MDG出品,总题是《全部大提琴和钢琴曲》,我不知道是否还在继续出版。两张CD上的作品,都由赞特格拉夫演奏大提琴,乌力哈演奏钢琴。

         第一张,1997年出品,三部作品:

 

1a小调钢琴与大提琴奏鸣曲作品52

2) 三首大提琴与钢琴曲作品12

3)旅游图片(钢琴和大提琴)作品11

 

         这三首大提琴和钢琴作品中,后两首都是他比较早期的作品。那首《旅游图片》共有九段,每段都有个标题,如:“打猎的场景”、“阿尔卑斯山的牧场”、“瀑布边的暴雨”,等等。基尔喜欢登山运动,这些音乐作品的灵感一定来自他攀登阿尔卑斯山时的所见所感。大指挥家彪罗十分欣赏这部作品,我也非常喜欢。尤其其中的第六张“图片”,就是描写瀑布边暴雨的那段,钢琴部分就像打在水面的雨点似的,粒粒晶亮透明,时急时缓;钢琴和大提琴反复演奏的主旋律歌唱性很强,精彩极了。之后的第七张“图片”,则是一首浪漫曲,像雨过天晴、傍晚来临时歌唱的一首牧歌。


1 Kiel- Reisebilder op. 11 - Sturm. Am Wasserfall. Allegro

2 Kiel- Reisebilder op. 11 - Romanze. Ziemlich langsam und sehr innig.


         那首作品52号的大提琴奏鸣曲是基尔为大提琴和钢琴写的最后一首作品。旋律悦耳,情绪欢快,写得相当成功。


展品之十五:弗莱德立克·基尔

展品之十五:弗莱德立克·基尔

         第二张,2003年出品,三部作品:

 

1D大调钢琴和大提琴奏鸣曲作品Wo0

2)大提琴和钢琴小组曲作品77

3g小调大提琴和钢琴奏鸣曲作品67

 

         这三首曲子中,只有第一首D大调钢琴和大提琴奏鸣曲是原来就为这两种乐器而作的,其余两首原来的配器形式却并不如此:那首小组曲原来是为小提琴和钢琴而作的;而g小调大提琴奏鸣曲原来则是为中提琴和钢琴而作的奏鸣曲。不过,即使在基尔生前,这两首曲子已经用不同的配器形式演奏过了。基尔自己也提供了用不同乐器来替代的可能性。


展品之十五:弗莱德立克·基尔

展品之十五:弗莱德立克·基尔

         第三张: 德国cpo公司2007年出品的三首钢琴四重奏:

 

1a小调第一钢琴四重奏作品43

2E大调第二钢琴四重奏作品44

3G大调第三钢琴四重奏作品50

 

         这三首钢琴四重奏包括了基尔生平所写的全部钢琴四重奏。第一首和第二首出版于1867年,第三首出版于1868年。我觉得基尔很喜欢让一个乐章的主旋律先由钢琴奏出。往往在提琴的背景上,忽然飘飘欲仙地出现了一段钢琴的旋律,让人突然感到一种高贵、雅致的美。这一特点在第一钢琴四重奏中更为明显。


3 Kiel Piano Quartet No. 1 - I

4 Kiel Piano Quartet No. 1 - II

5 Kiel Piano Quartet No. 1 - III

6 Kiel Piano Quartet No. 1 - IV


展品之十五:弗莱德立克·基尔

展品之十五:弗莱德立克·基尔

         第四张:德国Marco Polo公司1990年出品的两首钢琴五重奏。由普龙依演奏钢琴,新布达佩斯弦乐四重奏团合奏:


 

1 A大调第一钢琴五重奏作品75

2 c小调第二钢琴五重奏作品76


 

         在基尔生活的时代,欧洲音乐正在酝酿着一次大变革。当时的音乐界存在着两个主要的阵营:一个是以孟德尔松、舒曼和布拉姆斯为首的,继承巴哈、贝多芬、舒伯特传统的“保守派”,一个是以李斯特和瓦格纳为首的“激进派”。基尔不属于任何一个阵营,虽然他却得到属于激进阵营的李斯特和彪罗的大力支持。基尔的不少作品就是因为他们的推荐而出版的,但是,基尔自己却说,他的音乐更倾向于布拉姆斯。我想,基尔说的是真话,只要从这首第一钢琴五重奏作品第75号的第一乐章一开始就出现的主旋律,就能明确无误地让人想到布拉姆斯大提琴奏鸣曲作品第38号中那个犹如江水滔滔、奔流入海般气势宏大的旋律。

         我不知道基尔生前是否认识布拉姆斯,或者跟布拉姆斯是否有过交往。我一直没有找到这方面的具体资料。但是,最近有好几家公司出的“布拉姆斯和他的朋友们”或者“布拉姆斯和他的同时代人”等CD中,往往都包含了基尔的作品。我想,既然基尔与布拉姆斯生活在同一时代,他们至少应该都知道对方吧。

         基尔的这两首钢琴五重奏写作的时间很接近,都在1874年出版,都有五个乐章。


展品之十五:弗莱德立克·基尔

展品之十五:弗莱德立克·基尔

         第五张:英国Hyperion公司2003年出品的两首钢琴协奏曲,其中一首是基尔的,由罗斯寇钢琴独奏,BBC苏格兰交响乐团伴奏,布拉宾斯指挥:

 

1罗伯特·福克斯:

b小调钢琴协奏曲作品27

2) 弗莱德立克·基尔:

B大调钢琴协奏曲作品30

 

         这张CD上另一位作曲家福克斯的一生倒很像基尔,也是不求闻达,只顾创作的作曲家,难怪Hyperion公司把他们的两首钢琴协奏曲录在一张 CD上。关于福克斯,我要等到以后再谈。这张 CD上基尔的那首钢琴协奏曲却十分精彩。尤其是第二乐章:稍快的柔板,相当宁静、流畅、优美,很有肖邦的风格。我听第一遍就注意这个乐章,于是就专门反复听这一乐章听了数遍。其余两个乐章则气势宏大,很有布拉姆斯的气派。这首协奏曲写成于1864年,次年出版。是献给指挥家、钢琴家和作曲家彪罗的。


7 Kiel/ Piano Concerto In B Flat, Op. 30 - Adagio Con Moto


         德国的Koch公司还出过一张基尔的三首钢琴三重奏,可惜我还没有。

        其实,我所有的这五张基尔音乐作品的CD,我每张都很喜欢。最主要的是:我在听基尔的音乐时,并没有钢琴作曲家杰哈特·普切尔特所说的基尔作曲时不顾听众只有自己这种“有己无人”的感觉,我倒觉得他的音乐思路很容易跟随,他的旋律也很入耳。他的很多作品都能让我联想起自然风光,清新而明朗。要是将他的音乐与其他“热门”作曲家比较的话,他觉得他的音乐风格是介于孟德尔松、舒曼和布拉姆斯之间的。

 

                                                         徐家祯

                                                         0一一年五月四日

                                                         于刻来佛寺树熊山庄

 

1见《展品之十四:古斯达夫·杰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