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六树堂文集
六树堂文集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719
  • 关注人气:1,09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歌篇: 试译舒伯特的《美丽的磨坊女》六首说明

(2007-03-15 20:49:52)
分类: 旅行 音乐 诗歌

 试译《美丽的磨坊女》六首


徐家祯

 

   《美丽的磨坊女》(Die Schone Mullerin, The Fair Maid of the Mill)是德国古典诗人维莱尔姆·米勒(Wilhelm Müller, 1794-1827)写的一组短诗。如果不是德国大音乐家舒伯特(Franz Schubert, 1797-1828)为这组短诗配乐,使之成为同名套曲《美丽的磨坊女》, 那么这组诗很可能除了少数几个德国人知道之外,绝对不会像现在一样成为众所周知的世界名作了。

    舒伯特是西洋音乐史上最有天才的音乐家之一。他比莫扎特的寿命还要短,只活了三十一岁,可是一生却写了一千多部作品,平均每年创作的音乐比莫扎特还多,真是连老天爷都妒忌的天才,难怪寿命那么短!他的作品中有一大半是歌曲,一共写了六百多首歌,自古至今,还没有人超得过他!有时候,灵感来了,他一上午可以写出五、六首歌来。在饭店里、在聚会时、甚至在路上,他都可以创作!

    舒伯特一生写过三部套曲,其中两部都是根据米勒的诗配乐的:一部就是《美丽的磨坊女》,作品795号,写于1823年,舒伯特二十六岁时;还有一部叫《冬之旅》(Winterreise),作品911号,写于1827年,舒伯特去世前一年。舒伯特去世以后,出版商把他在世最后一年的歌曲收集起来,选了十四首,成为第三部套曲,取名为《天鹅之歌》(Schwanengesang,作品957),这是因为传说天鹅临死时要唱最后一首歌曲。这部套曲出版于1829年,舒伯特去世一年以后。

    关于《美丽的磨坊女》的故事来源,我们现在已经很难查考。只知道1788年时,意大利作曲家派意西罗(Giovanni Paisiello, 1740-1816)写过一部关于磨坊女的爱情歌剧,后来在德国上演时就叫《美丽的磨坊女》。该剧在德国大获成功。1795年,当时很年轻的贝多芬还根据其中的咏叹调写了两组钢琴变奏曲。派意西罗的那部歌剧1822年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上演时,舒伯特正住在那儿,所以,很可能他也看过那部歌剧。后来德国大诗人歌德也以这一题材写过一组诗,题为《年轻的爵士和磨坊女》(Edelknabe und Mullerin)。除了歌德,还有不少名气没有他那么响的德国诗人也以这一题材写过诗歌。

    派意西罗的这部歌剧在柏林得到成功时已是拿破仑失败之后,那时,德国正是百废俱兴的欣欣向荣时期,各种文艺“沙龙”(salon)盛行。在沙龙中还通行一种有音乐伴奏的游戏叫“Liederspiel”。米勒的《美丽的磨坊女》组诗,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的。

    当时,在德国,有一群年轻的艺术家,经常聚会在一个名叫斯达葛门的政府官员家中。斯达葛门是艺术热心的资助人。在这群青年艺术家中,有民歌收集者阿宁;有后来成为著名画家的维莱尔姆·韩赛尔,他后来成了德国大音乐家孟德尔松的妹夫,但那时还是单身汉;有诗人勒斯达伯,舒伯特后来也为他的诗谱过曲;有出版商佛斯特;还有,就是年轻的诗人维莱尔姆·米勒,他在德国抵抗法国侵略时还当过义务兵。除了这些艺术家外,这个小团体中还有几位女士,那就是韩赛尔十八岁的妹妹露易丝和屋主人的十六岁的女儿海特薇葛。

    在一次聚会上,不知是谁提议玩“Liederspiel”,那就是以诗的形式写一个剧本,由团体中的成员来演出,每个角色都要负责写自己的台词,情节就取自磨坊女的故事。故事说,美丽的磨坊女有很多追求者—— 磨坊工、猎人、园丁和乡村法官,最后,年轻的磨工因失恋而投水自尽。磨坊女听到这个消息,悲痛得也跳进了小溪。剧本以猎人为这对恋人唱的挽歌告终。据当时参与者的回忆,演磨坊女的是屋主的女儿海特薇葛,演猎人的是画家韩赛尔,演园丁的是他的妹妹露易丝,演法官的是出版商佛斯特,演磨工的就是诗人米勒自己。

    玩“Liederspiel”需要音乐,于是他们就请比他们年纪大得多的音乐家贝葛(Ludwig Berger, 1777-1839)来写。我们已经不清楚当时演出时的情景究竟是如何的了,但是,艺术上比较成熟的音乐家贝葛一定可以看出,这些由不同水平的人拼凑出来的诗,必定有优有劣,质量参差不齐。而且他也一定一眼看出米勒作品的质量大大高于别人。于是,贝葛就手把手地指导米勒,让他根据音乐重写他那组以第一人称来写的关于磨工的诗。这组由贝葛谱曲的套曲发表时一共有十首歌,其中五首采用米勒的诗歌

    在贝葛的指导启发下,米勒后来又扩展了这组诗歌,加了诗歌之间叙事的部分,于是就越来越像现在我们看到的组诗《美丽的磨坊女》了。1817年,米勒离开柏林,去了罗马。小团体的其他成员也各奔东西,于是欢快聚会的日子就此结束了。1821年,米勒出版了一本包括七十七首诗的诗集,其中就有这组最后定稿的《美丽的磨坊女》,在标题下还注了一行小字:“宜在冬日阅读”。

    根据舒伯特的传记作者海尔奔叙述,舒伯特是在图书馆里看见米勒的这组诗的。当时,舒伯特实在太喜欢这组诗了,就不顾一切地把书放进口袋,拿回家去。等第二天图书馆向他要回该书时,管理员发现书里除了有舒伯特表示道歉的信以外,还夹了他为这组诗谱好的第一批歌曲!当然,这种讲法实在有点神乎其神了,其目的只是要表示舒伯特创作速度是如何神速而已。另外一种说法可能比较现实一点,那就是舒伯特是由于另一位德国大作曲家韦伯(Carl Maria Weber, 1786-1826)的介绍才接触到米勒的这组诗歌的。韦伯1822年访问过维也纳,跟舒伯特见过面。

    我们尽可以不管舒伯特究竟是怎么见到米勒这组诗的,光听他谱的这组歌曲,就已经可以理解舒伯特是如何一个天才了。记得舒伯特的一个密友佛朗士·葛立尔派色(Franz Grillparzer)曾经这样评论过舒伯特为诗配的乐曲,他说:“他(舒伯特)能使诗歌唱,使音乐说话!”现在我们听那套《美丽的磨坊女》组曲时,就真能体味到这种诗和音乐水乳交融的情景。

    米勒那组《美丽的磨坊女》,共有二十五首诗,包括一首序曲和一首终曲。舒伯特只为其中的二十首诗谱了曲,成为现在世界闻名、脍炙人口的那套组曲《美丽的磨坊女》。1996年,英国Hyperion唱片公司出版了一张包括二十六首诗歌的《美丽的磨坊女》,原来还有一首是米勒本来想放入,后来却抽去的一首诗。在那张CD中,舒伯特谱曲的二十首歌由英国男高音新星伊安·波斯特里奇(Ian Bostridge)演唱,而舒伯特没有谱曲的六首诗,则请世界最著名的男中音、舒伯特歌曲阐释权威费许迪斯科(Dietrich Fischer Dieskau)朗诵,这倒是很新奇的一张唱片。我以前有费许迪斯科演唱的版本,买到波斯特里奇的版本后反复比较了几次,觉得前者深沉含蓄、音色圆润,后者却青春洋溢、柔弱动人,真是各有千秋。

    经过很多年的中断以后,不知什么原因,最近我又有了译诗的冲动。不过,以前我译的都是英文原诗,最近几年我大多为“音乐沙龙”而译歌,那么就不限原诗是不是英文了,事实上,倒总是原文是德文的居多,那当然是因为德国向来是音乐大国的原因。最近我在悉尼的《东华时报》上发表了〈我的译诗经历〉等谈译诗的文章以后,也发表了两年前译的、俄国音乐家柴可夫斯基的十二首歌。今天,我想再发表我最近为下一次音乐沙龙(103次音乐会)活动而译的《美丽的磨坊女》中的六首诗。正因为我是为音乐沙龙译的,所以选择的标准不是诗歌本身的美与不美,而是歌曲本身的美与不美—— 而且,这美与不美还只是依的我个人的标准。

    在最近的写的一篇文章中,我说过:“如果翻译也能分成等级的话,那么,我想译诗可能应该是属于最高级的翻译了。…… 译诗不但要将原诗的意思准确无误地传达到译文中去,而且还要考虑韵律的整齐、节奏的和谐、辞藻的选择,句子的均衡,等等,等等。总之,要让译诗看起来也像一首好诗,这的确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正因为不容易,所以错误就会在所难免。我之所以把这些译诗发表出来,就是希望众读者能纠正我的错处,并跟我一块儿讨论如何用“信、达、雅”的标准把诗歌译得尽善尽美!

      

                      000年三月十六日

                       于南澳斯陡林红叶山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