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随笔/感悟偶像剧换换爱 |
我想关于幕后花絮或者是编剧的心情,
其实一路以来,已经像个恐怖的宅女
在部落格里碎碎念个不停
随着完结篇的倒数计时
能跟大家分享的,其实,也已经都差不多了
留给自己的是反刍自己的文字创作到了影像呈现之间的落差或缺失或可看性
而希望留给观众的 是感动 是愉悦 是一个你会喜欢的故事甚至希望剧中能传递出不教条的善良。(我知道我太贪心了)
一直以来,如果是自己主导故事题材,所写出来的戏剧
目标观众群都被设定成是年轻人。
基本上「换换爱」的入口也不脱这个方向,
但,心里总是希望,如果可以更多一点合家观赏的可能性,那该有多好。
我犹记得
「恶魔在身边」第一集播出的时候,我爸爸我妈妈硬撑着很重的眼皮努力地想要看进去女儿的最新作品
但实在非常勉强的模样,对老人家来讲,恶魔的节奏感和叙事风格,真的是有点进入状况的难度了。
这回「换换爱」播出的过程中
我偶尔会看到,一些乡民网友分享自己的家长收看「换换爱」的可爱模样
有爸爸看到「笔记小纸条」可爱内容开心的笑着
有妈妈偷偷到孩子房间打开计算机去追看换换爱,哭的满脸泪痕,还不忘一句:霍彦好帅!
(不过妈妈应该很年轻吧!会用计算机的高手。幻想:有阿公阿妈也喜欢看换换爱的吗?)
看到这些真实的反应
都让我觉得很快乐、很快乐、很快乐!
其实
编剧的满足感,真的是就只要知道这样的一个真实小片段,就可以大大地被充满。
就像个人从事编剧的最早期,「流星花园」播出之后
柴姐分享给我看了一张她收到的卡片,是一位自闭儿的母亲寄来的,
这个妈妈告诉我们:他的孩子从来不开口说话,但是因为喜欢看流星花园,有天竟然看着电视开口叫了「道明寺」。孩子的妈妈说,虽然不是开口叫妈妈,但是她对孩子终于开始开口尝试跟世界沟通的跨出的这一步,心里得到绝大的安慰。
我想我永远会记得看完那张卡片,给我们的感动有多么巨大。
在「恶魔在身边」的整体成绩,得到一定的回响之后。
制作人柴姐希望力促再制作续集「恶魔在身边二」,导演、主要演员们,也都表达出一定的意愿。
但,我几经思考,却给了一个拒绝的答案,推却了写恶魔二的可能性。
过程中,我知道柴姐也曾经动念试图寻找取代我接棒写恶魔二的编剧,但因为不太顺利,所以,「恶魔二」没有发生。
如果当时,有人愿意接棒写「恶魔二」,应该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换换爱」了。
而,后来,我提出了全新的题材:「换换爱」,得到柴姐的支持。愿意给我为翔琳一量身打造角色,是原创新编完全与恶魔无关(除了包装有点类似)的故事空间。
之所以会选择创作新故事,有几个自己的思虑
一、
我自己觉得「恶魔在身边」已经是个完整的作品,它当然不够完美,
但是对我自己来说,写续集的突破空间有限,成为狗尾续貂的相见不如不见的作品,机率不小。
所以当时,一度听说,因为我坚持不愿意写恶魔二,柴姐想找别的编剧取代我,
我心里有种想法是,也许别的编剧不像我那样陷溺在原本的故事中,比较容易有新的想象空间。
但,对我自己来说,相较于如果硬要写「恶魔二」,其实,我的创作欲望,更想挑战新故事。
二、
既然是所谓的原班人马,一年之后,大家聚首重新合作一出新的作品,一定要在某种程度上,有一个突破的企图心。
这才是我们一起回来做这件事,应该有的诚意。
而我自己的设定,有个很明确的目标,就是除了偶像外型的吸引力,戏剧当中演员最硬碰硬的,就是表演往内在走的扎实度,要在角色上给他们空间。
于是必须做点选择是,「恶魔在身边」最有作品特色的动漫梦幻风格,我在起初的剧本位置上,就决定在比例上调整到少量。
我知道做这样的决定,会在起初流失一些「恶魔在身边」的死忠粉丝的心,但,我也企图,争取回一些不想看重复作品的观众。
三、
自己对人生有些起起浮浮过程的体会,我想说的也许不多也不深刻也不一定别致,但还是有的。
会在创作中自然而然抒发,这部份有蛮多点写作时也许并没有意识到,到看戏时自己看到了……
写作期拉的很长,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耽误了拍摄的进度
制作人的计算是:大概因此多花了一百万的制作费。
(等于是我造成的浪费 ,真是对不起。)
但是,柴姐和林导(也包含剧组和演员们),都还是继续容忍我的「缓慢」,支持我到底。
(大概是因为他们知道我绝对不是故意或打混或其它外务造成的)
对此,我由衷地感谢和深深自我愧疚。
对柴姐,最感谢的,就是她从来没有放弃过我们心目中的唯一组合。而且不管外界杂音频频,柴姐用最大诚意,把想给观众最佳的配备坚持到位。
特别要提一点是,合作两档戏以来,恶魔导演林合隆是稳定军心(其中主要演员对他的信任,我觉得帮助了戏很多)的总舵手。
当然对戏的某些细节,我跟导演会有不小的距离,但是至少都在希望戏更合理和各自站在觉得为戏好的角度,进行沟通。拉锯角力的来回频频,不过,真的也疲惫到我了。但是,这个疲惫还是很值得的。
对于我的剧本缓慢,有部分的「进度」压力,我等于是赖给林导。硬汉林导,用他的方式帮我追了落后的进度。
另外,有许多曾经是伙伴,始终都在为台湾戏剧各自默默努力的同行编剧朋友们,你们精神支持和适时地打气和关心,
因为只有你们才了解其中真正的难处,和要对抗的现实有多险峻,所以即使是相濡以沫,却特别感心。是不是又该哪天出来团聚编剧趴一下了!?
(是,誉庭、静仪、宝哥、小杜、平之、郁芳、和误打误撞给了「换换爱」可爱剧名人在北京的海伟……等等。)
播出过程中
许多网友不吝分享了你们的看戏心得,等于直接给我很清楚的观众意见。
许多网友更是慷慨地用美好的形容,表达对某些剧情、台词、桥段或演员表演的喜欢。
许多网友提出不以为然之处,也提供我再思考的方向。
最后代表编剧团队:编剧统筹毛训容、编剧杨碧凤、编剧赖怡蓉,鞠躬ing:谢谢大家收看!
最后一集的「换换爱」,我虽不能确定版本。
但,恳请大家,今晚十点,一起换换爱到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