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戏曲脸谱起源于原始的陶面图案与上古的图腾,滥觞于春秋的傩祭,孳乳为汉唐的戴面,发展为宋元的涂面,形成于明清的戏曲脸谱。在戏曲形成过程中,脸谱也在不断完善,形成现今的脸谱。在戏曲形成之后,脸谱和面具仍然交替使用。明显的就是贵州的地戏与傩祭,以及江西和安徽的傩戏。西藏的藏戏无论生旦净丑都戴面具,有的剧里多的有百余个人物戴着面具,少则也有十来个人物戴面具。南昆剧中的神仙鬼怪一般情况下也都戴面具,不勾画脸谱。京剧是全国性的大剧种,大量使用和发展脸谱,但有些人物如加官、财神、魁星、罗汉等仍戴面具。从脸谱和面具的混合使用与脸谱谱式的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可以看出中国戏曲脸谱发展的轨迹。脸谱发展到近代,达到了靠前的繁荣,随着中国本土戏剧的兴盛,各个剧种都涌现出了很好的脸谱作品,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当属京剧脸谱。京剧脸谱在体现人物的性格特色、外貌特征等方面都开始有了自己的规则和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既是京剧的附属品,也是舞台美术的杰作,具备独立的艺术体系,供爱好者与后人欣赏、研究。
作者简介
赵永岐,笔名永褀,1966年生,汉族。有名戏曲理论家刘曾复先生的入室弟子,钱金福派脸谱的第三代传承人。
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北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京朝阳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北京玩具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会员、中国乡土协会会员、北京收藏家协会会员、北京戏曲博物馆脸谱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兴鑫京艺文化中心总经理、北京市级(脸谱)工艺大师、中国京剧脸谱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市级)、中国脸谱网创始人。
前 言
前
言
图像是人类古老而又不断绵延焕新的文化基因,每一视觉图式都映现着人类的精神范式。从类人拿起根木棒、掷出块石头起,它就伴随着人类,表征着人类的情感与对自然、对世界的认知,记录着人类走过的所有历程,形成自类人到人类、直至今天的完整的文化DNA谱系。人类在地球上已生存了数十亿年之久,但人类社会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却只有数千年,并且在这数千年的历程中,人类大部分文明进化形态仍然隐含在视觉书写的图像范式之中未被领会。
图像形态是一个民族悠久的文化符码,它不但是一种象征形态,还是一种相似形态,更是一种迹象形态。它痕迹性或说生物性地葆有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它比文字更古老更直观更真实。图像天生具有视觉传播的指涉性、象征性、类比性、痕迹性等优势,自然地留存着人类物质文明的和非物质的原生形态,正是其所蕴涵的无比丰盈繁复的人类历史文化内核,使人类在历经一次次
社会浩劫和面对一场场巨大的自然灾难后,仍有复生与崛起的力量。
图像直观而方便,阅读起来简单快捷,但有时要真正读懂它却并非易事。图像既是上天馈赠给人类的高智慧,又是上天对人类智慧严苛的考验。它将神秘的人世密码写在每一个人都看得到、看得懂的图式中,却将解密的法则藏在图式隐晦的深处。图像简单而艰涩,直观而难解。图像只能慢慢细读,慢慢发现,慢慢悟道。
洗去尘世的嘈杂与浮躁,擦拭积落在中华图像上历史与现实的重重浮尘,宁心,静气,亲近,体认,让思绪随中华民族的演进史起伏,无我而往,无限地接近源始旨意,闪现出原本如是的历史场景,映现出中华文化原本的模样和它自身的文明历程。
免费在线读
导
论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以历史文化悠久著称,中国传统艺术多姿多彩,是古文明的辉煌成就之一。人类对艺术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从刀耕火种时期就有这样的意识。早期的壁画,既有记载功能也有一定的美学意义。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艺术追求不断提高,颜料与绘画变得丰富多彩。原始时期的彩陶、夏商周的青铜器、秦代兵马俑、汉画像石和汉画像砖、南北朝的石窟艺术、晋唐的书法、宋元的山水画、明清的说唱与戏曲,以及历朝历代品类繁多的民族乐舞与工艺,都是数不尽的文化瑰宝。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脸谱可以说是持续存在于我们的历史长河中,从考古发掘的原始社会的陶碗上绘制的面形图样到唐代乐舞有文字记载的《兰陵王入阵曲》,再到之后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字明确记载。
中国戏曲脸谱起源于原始的陶面图案与上古的图腾,滥觞于春秋的傩祭,孳乳为汉唐的戴面,发展为宋元的涂面,形成于明清的戏曲脸谱。在戏曲形成过程中,脸谱也在不断完善,形成现今的脸谱。在戏曲形成之后,脸谱和面具仍然交替使用。明显的就是贵州的地戏与傩祭,以及江西和安徽的傩戏。西藏的藏戏无论生旦净丑都戴面具,有的剧里多的有百余个人物戴着面具,少则也有十来个人物戴面具。南昆剧中的神仙鬼怪一般情况下也都戴面具,不勾画脸谱。京剧是全国性的大剧种,大量使用和发展脸谱,但有些人物如加官、财神、魁星、罗汉等仍戴面具。从脸谱和面具的混合使用与脸谱谱式的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可以看出中国戏曲脸谱发展的轨迹。
说到“脸谱”这个词,您的脑海里会出现哪个画面?根据对周边人的走访,发现人们大多会想到川剧变脸、京剧脸谱、马勺脸谱、祭祀舞蹈的涂面等中国脸谱,当然还有外国友人印象中的印第安人的脸部彩绘、日本歌舞伎的“大白脸”等。一一列举,您会发现原来脸谱神奇地存在于各种各样的文化中,虽然图案各不相同,但人们把颜色涂到脸上这件事历史久远。然而,要说在脸上画画这件事,目前来看,中国人似乎更讲究,也更会设计其图案。
中国艺术在它的历史发展的主要潮流中,无论是在内涵与形式上,还是在创作与生活的关系上,都有异于西方艺术所重视的剖析与摹写实体,比较强调艺术家的心灵感觉和生命意兴的表达。整体来说,就是所谓重表现、重传神、重写意。早期陶器上的几何纹路、青铜器上变了形的巨兽,由写实而逐渐抽象化、符号化,虽然反映着社会的宗教图腾的需要和象征的变化轨迹,却又倾注着一种主体的、有意味的感受和概括,并由此而发展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审美追求,如“形神”“情理”“虚实”“气韵”“风骨”“心源”“意境”等。而脸谱文化就是中国艺术的缩影,处处蕴含着不同时代的文化,展现了当时的审美观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