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王菲
猴戏,在老辈演员口里尊称“悟空戏”或“大圣戏”,是以《西游记》中孙悟空为主的神话剧的总称。中国戏曲舞台上猴戏五彩缤纷,不下百出,以京剧、昆剧、绍剧为多。正值猴年即将来临之际,93号院特别举办赵永岐猴戏脸谱艺术展,与大家共同迎接猴年的到来。此次展览希望广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能够零距离接触猴戏脸谱艺术,了解猴戏文化,感受猴戏脸谱艺术之美。
猴戏,在老辈演员口里尊称“悟空戏”或“大圣戏”,是以《西游记》中孙悟空为主的神话剧的总称。京剧里的猴戏来源于昆曲,孙悟空一般都是由武生来扮演。京剧武生大师都循着“人学猴、猴学人”的原则,练出了一整套猴戏的技巧。京剧猴戏艺术有南、北两大流派之分。北派简称“杨派”。当年经杨小楼先生演出“安天会”后名声大噪,被观众爱称为“杨猴子”。而南方也出现二大流派,
有郑法祥“郑派”和张翼鹏的“张派”。南方二大派“猴戏”各俱特色,红及一时,传为美谈。[详细]
京剧中,根据《西游记》改编的剧目为数不少,这类戏的主角差不多都是孙悟空。所以孙悟空的脸谱即具有猴子的面部特征,又体现美猴王的身份。头戴钻头盔,绒球满缀,显现出其神仙身份。盔头纹饰规则、饱满丰绒,飘带循序垂挂,显现出其“风雨过后、立地成佛的淡然之色”。大红色脸缘,鼻端上凸,高逾脑门,突出猴子之面貌特征。眼圈勾金色,凸显其不是凡人之身,也强调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和他的英勇无敌。[详细]
在谈到猴戏脸谱的文化内涵的时候,赵永岐表示,猴戏脸谱是一种象形脸,这可以说是猴戏脸谱的最大特点。象形脸,是一种非常灵活的脸谱样式,是根据动物形态本身进行创作,将其外在特点及性格特征用各种部件表现出来,组织成象形图案以表现其面部特征。对于猴戏脸谱而言,所表现的自然是猴子的形态特点,其生动活泼的造型艺术,可以说是猴戏广受好评的先决条件之一。[详细]
虽说猴戏脸谱所描绘的都是猴脸,但也有着细微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在于,孙悟空和其他猴子是要区别开的,老猴子和小猴子之间也是要区别开的。对于孙悟空的描绘,要相对繁复、细致,要有更大的容量,表现更多的内容。而对于其他猴子来说,作为齐天大圣的配角,其面部的描绘自然要相对简单一些。对于老猴和小猴,要表现出小猴的活泼好动,表现出老猴的深沉稳重。[详细]
猴戏脸谱在象形的同时,还有一些寓意在其中。“倒栽桃”、“一口钟”、“反葫芦”等基本样式,都是对于猴子面部特点的体现。猴戏脸谱在眼圈的部位,有的画成粉色,有的画成金色,据赵永岐先生介绍,粉色与金色的不同,在于是否进过太上老君的八卦炉,在进八卦炉之前,一般都画成粉眼圈,进过八卦炉之后,一般都画成金眼圈。而金眼圈所代表的,正是“火眼金睛”的意思。[详细]
赵永岐先生表示,猴戏脸谱的绘制与其他脸谱的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绘制猴戏脸谱的时候,并不像绘制其他脸谱那样要求精准。对于猴戏脸谱而言,多一笔少一笔都是无所谓的,尤其是细微处的勾勒,很多时候都是兴之所至,并没有太多的传统可循。只要大体上保持着传统的样式,细节处的简单改变是可以允许的。而这种随意性,也正是造成“大圣千面,面面不同”的一大原因。[详细]
赵永岐,笔名永祺,1966年出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北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朝阳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北京玩具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北京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会员、中国乡土协会会员、北京收藏家协会会员、北京戏曲博物馆脸谱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兴鑫京艺文化中心总经理、中国脸谱网创始人、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教授。[详细]
赵永岐自幼酷爱戏曲艺术,1984年高中毕业后来到北京,受叔父赵富生的启蒙,学习制作京剧泥塑脸谱,两年后开始专业研究制作京剧脸谱。绘制的脸谱于先后在琉璃厂、颐和园、天坛、梨园剧场、长安大戏院等地销售。作品受到著名脸谱研究者、绘画家刘曾复老师的指导。2003年10月正式被刘曾复先生收为入室弟子。其作品颜色鲜艳、线条流畅、位置准确。曾多次应邀出国进行文化交流,并多次被邀请到前门中学、京西学校等众多学校为学生授课讲解。[详细]
赵永岐猴戏脸谱艺术展即将在北京93号院博物馆开幕
猴戏,在老辈演员口里尊称“悟空戏”或“大圣戏”,是以《西游记》中孙悟空为主的神话剧的总称。中国戏曲舞台上猴戏五彩缤纷,不下百出,以京剧、昆剧、绍剧为多。正值猴年即将来临之际,93号院特别举办赵永岐猴戏脸谱艺术展,与大家共同迎接猴年的到来。此次展览希望广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能够零距离接触猴戏脸谱艺术,了解猴戏文化,感受猴戏脸谱艺术之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