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京剧的化妆和脸谱
京剧脸谱是中国戏曲艺术特有的化妆方法和符号象征
要了解京剧脸谱,必须知道有关京剧的一些基本知识。
自从徽班进京,京剧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早期京剧行当分得很细,根据剧情和人物形象及唱腔表演的需要,现在一般认为京剧有生、旦、净、丑四大类行当(“末”已并入生)。
早期京剧以老生和青衣的唱工戏为主。下面的一幅画,是清代画家沈容圃所作的《同光十三绝》画像(“同光十三绝”是指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的13位昆曲、京剧表演艺术家)。

《同光十三绝》 自左至右:郝兰田(《行路》康氏)、张胜奎(《一捧雪》莫成)、梅巧玲(《雁门关》萧太后)、刘赶三(《探亲》乡下妈妈)、余紫云(《彩楼》王宝钏)、程长庚(《群英会》鲁肃)、徐小香(《群英会》周瑜)、时小福(《采桑》罗敷)、杨鸣玉(《思志诚》明天亮)、卢胜奎(《空城计》诸葛亮)、朱莲芬(《琴挑》陈妙常)、谭鑫培(《恶虎村》黄天霸)、杨月楼(《探母》杨延辉)。
可以看出,那时的妆面很简单,也符合清代人们“大脑门”的审美观。当时京剧演员的妆扮是借鉴于其它剧种的“粉白黛黑”而来。这种扮相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后。
1913年梅兰芳先生第一次到上海,观看了“新剧”后对他有很大触动。回京后,他反复试验、大胆改革,使京剧艺术的妆面焕然一新。
用片子缩小了脑门,加黑并夸张了眼眉,增加面颊红使脸部的层次分明。妆面显得格外明亮有神。梅先生第一部古装戏《黛玉葬花》就用的是这种经过改革后的新妆面,身上穿的也是模仿古代仕女图而新制作的古装衣裙。第一次演出就轰动了北京城。
京剧舞台上不勾脸的男性角色统称为生;京剧舞台上的女性角色统称为旦。
净又称“花脸”。这个行当所扮人物面部化妆是要按照一定的谱式“勾脸”或“揉脸”的。脸谱就是针对净行“花脸”而设计的。
丑行俗称“小花脸”,也要勾脸谱。

生 旦
“生”、“旦”的化妆称为“俊扮”,是略施脂粉以达到美化的效果。其特征是“千人一面”,意思是说所有“生”行角色的面部化妆都大体一样;“旦”行角色的面部化妆,也是基本如此。“生”、“旦”人物个性主要由表演及服装等方面表现。
老生即老年人。其妆面色彩比较平和,年龄的区分只是妆面色彩的深浅变化和髯口色彩的变化(如黑、灰、白)等。老生的妆面不勾皱纹。任何年龄的老生都须吊眉,尽可能地使苍老中亦显帅气。
旦妆面和小生类同,都是重彩,美化五官,眼眉亮丽。妆面完毕后,即须吊眉毛、贴片子、包大头。片子能遮饰演员面部的缺点,把各种大小长短的脸型贴成角色所需要的扮相,帮助演员塑造人物形象。

净 丑
脸谱化妆以夸张强烈的色彩和变幻无穷的线条来改变演员的本来面目,与“素面”的“生”、“旦”化妆形成对比。
“净”、“丑”角色的勾脸是因人设谱,一人一谱。
脸谱是一种夸张人物形貌的化妆手段。这种特殊的面部化妆,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意图。
在具体操作上,运用五颜六色的色彩、各种线条以及各式形状的图案勾画脸部。使角色的忠、奸、善、恶、美、丑等个性特征一目了然,人物一出场便给观众一个明确的印象。
脸谱的色彩有“主色”、“副色”和“衬色”之分,无论多么复杂,总有一种“主色”用来表征人物的个性、性格和品行。
脸 谱 的 色 彩
脸谱色彩的表现规律是:红为忠;白为奸;黑为正;黄为残暴;蓝为草莽;绿为侠义;金银是神妖。
红脸:表示忠诚、勇敢。
蓝脸:表现刚强、骁勇、有心计。
黄脸:表示智勇兼备。
绿脸:表示鲁莽。
黑脸:表示刚正不阿,富有正义感
白脸:表示奸诈、凶恶。
脸 谱 的 谱 式
脸谱图案有:整脸、三块瓦、老脸、十字脸、碎脸、和尚脸、太监脸、象形脸、歪脸、神妖脸等。
丑行的化妆,一般要在鼻梁上勾画一个白粉块,所以称小花脸。白粉块周围刷上胭脂红,然后勾出眉、眼、鼻、口等各面部器官的情态。丑角的勾画往往是极具漫画式的,与丑角的表演风格是非常吻合。
整脸:在整个面部涂一种主色,不勾花纹,而是在主色上画出眉、眼、口、鼻的纹理。如《铡美案》中的包拯为黑整脸、《战长沙》中的关羽是红整脸,《赤壁之战》的曹操为白整脸。
三块瓦脸:在整脸的基础上,用黑色把眉、眼、鼻等在颜色上突出来,使前额、左右面颊呈现出三块明显主色,平整的如同三块瓦。如晁盖、马谡、关胜(京剧《收关胜》)等。
十字门脸 :由“三块瓦”发展而来,特点是将主色缩小为一个色条,从月亮门一直勾到鼻头以下,主色条与眼窝在构图上形成一个“十”字形。如《草桥关》中的姚期、《汉津口》中的张飞等。
花三块瓦脸(下左):也称花三块窝脸,在三块瓦脸的基础上,增添了许多纹样,将眉窝、眼窝、鼻窝的纹路勾画得较复杂。如窦尔墩(京剧《连环套》)、典韦、曹洪等。
六分脸(上右):脑门上的立柱纹与眼部以下部位均画成一种颜色,脑门上立柱纹以外的颜色与眼部以下的颜色分别占全脸十分之四和六,故称“六分脸”。如《群英会》中的黄盖等,《将相和》中的廉颇等。
碎花脸:由“花三块瓦”演变而来,保留正额主色,而在其他部位用辅色添勾花纹,色彩种类丰富,构图形式多样,线条复杂而细碎。如《取洛阳》中的马武,《金沙滩》中的杨七郎等。
歪脸:色彩、构图不对称,表现人物形象反常、丑陋的脸谱谱式。如《打龙棚》中的郑子明(郑恩)、《落马湖》中的于亮等。
象形脸:一般应用于神话戏。构图和色彩均从每个精灵神怪的形象特征出发,无固定谱式。
元宝脸(下左):脑门和脸膛的色彩不一,其形如元宝,故叫“元宝脸”。如徐盛、麻叔谋等。
僧脸(上右):僧脸又名和尚脸,一般勾大圆形眼、花鼻窝、花嘴岔,脑门上勾一个红色舍利珠圆光,或九个点,表示入了佛门。色彩分白、红、黄、蓝等色,以白色为多见。如鲁智深、杨延德(杨五郎)等。
道士脸(下左):在其脑门中画一个太级图或八封符号,以示其道人身份。如《黄泥岗》中的公孙胜等。
太监脸(上右) : 专用来表现那些擅权害人的宦官。尖眉子示其奸诈;菜刀眼窝暗寓其渔肉百姓;光嘴岔下撇,以突出其谲诈残忍的性格;脑门勾个圆光,以示阉割净身,自诩为佛门弟子;脑门和两颊的胖纹,表现养尊处优,脑满肠肥的神态。
神怪脸(下左):用于表现神、佛以及鬼怪的面貌。主要用金、银色,表示虚幻之感。如二郎神杨戬(京剧《闹天宫》)、牛魔王(京剧《芭蕉扇》)等。
• 丑角脸(上右) :又称“小花脸”、“三花脸”。其特点是人物脸面中心一块白,形状如豆腐块、桃形、枣花形、腰子形、菊花形等。如《群英会》中的将干、《女起解》中的崇光道、《连环套》中的朱光祖等。
京剧是一项涉及戏曲、文艺、美术、音乐、服装等专业,综合性很强的艺术。
京剧脸谱是其独具特色的特点。若孤立地去了解京剧脸谱就很狭隘了。
因此,当我们对京剧脸谱有一定了解之后,不妨再看几幅脸谱与头饰及服饰等结合后的剧照。
通过这些精美剧照,你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许你会更加热爱祖国的文化艺术,说不定会成为京戏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