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脸谱名家 赵永祺致力传承

京剧脸谱名家 赵永祺致力传承
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坐寨的窦尔敦、战长沙的关羽、嫁妹的锺馗……夸张的色彩,变幻无穷的线条,为图案化、性格化的人物增添了强烈的审美效果。
这是北京着名脸谱艺术家赵永祺制作的京剧脸谱,色彩丰富,线条流畅,形象生动。6月1日,山西省太原市,记者见到了赵永祺和他的部分京剧脸谱作品。
三分塑型 七分塑彩
「脸谱由唐代乐舞『代面』逐渐演变而来,是戏曲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谱式,这种化妆具有图案意味,在构图、勾画、涂色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谱式,所以叫『脸谱』。 我国许多古老的戏曲剧种都有自己的脸谱谱式,各具特色。」 赵永祺告诉记者,京剧脸谱有多种谱式,常用于净、丑角色,採用勾、抹、揉等方法,红、黄、蓝、绿、白、黑、紫、金、银等涂色各具妙用,以丰富的想像和夸张的手法,突出剧中复杂的人物形象,是我国民族戏曲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不仅有丰富的舞台画面,更通过不同色彩与图案的组合,使戏剧人物性格化。
赵永祺向记者详细介绍了京剧泥塑脸谱的制作过程。
首先要寻找成色质地较好的胶泥,过淋浸泡,再反覆揉摔,做好脸谱的模具。接着,把食易好的泥用模具刻坯,坯子要放在阴凉处阴乾,不要曝晒,以防坯子乾裂。坯子晾乾后,打磨抛光上白,然后再在坯子上彩绘、上漆、扎髯口、上盔饰,这样一件作品就完成了。
「制作泥塑京剧脸谱少说也得十几道工序,最重要的一道工序是彩绘,所以有『三分塑型,七分塑彩』之说。」赵永祺介绍,泥塑脸谱最吃功夫的是彩绘。北京的泥塑脸谱讲究规整,构图严谨,线条流畅,位置准确,色彩明丽,善于刻画和突出人物的性格,注重画工,素有『三型七彩』之称。在彩绘上,红、黑二色画完后还得上清漆,白、绿、黄、蓝及粉红等都用顏料勾绘。由于黑、红色用过漆,增强了亮度,能使基色突出,并能使之与一般色彩產生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明快的视觉感。
赵永祺1966年出生于河北井陉,自幼酷爱戏曲艺术,1984年高中毕业后去了北京,受叔父赵富生的启蒙,边打工边学习制作京剧泥塑脸谱,两年后开始专业研究和创作京剧脸谱。1987年,赵永祺绘制的京剧脸谱走向市场,先后在北京琉璃厂、颐和园、天坛、梨园剧场、长安大戏院、燕莎友谊商城、王府井工艺美术大厦等大型商厦和戏院销售。1992年,赵永祺创办了大陆首家专业生產京剧脸谱的企业北京兴鑫工艺品厂(现为北京兴鑫京艺文化中心),并于1996年为其生產的脸谱注册了「京蝠」商标。随后,赵永祺结识了田有亮、赵梦林、顏少奎、傅学斌、盛华等脸谱名家,作品受到着名京剧脸谱研究家、绘画家刘曾復老师的指导。2003年10月,赵永祺正式被刘曾復先生收为入室弟子。目前,北京兴鑫京艺文化中心所制作的脸谱品种达100多种,產品占北京脸谱市场的85%左右,还远销欧美、东南亚及澳洲等国家和地区。
因为喜欢 所以坚持
工艺脸谱是从戏曲的流派脸谱发展起来的,为了探寻京剧流派脸谱艺术,赵永祺多方求教,得到了谭元寿、梅葆玖、张学津、袁世海、吴素秋、杨赤等京剧名家的指教,其脸谱制作艺术有了莫大的提高,作品多次获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银奖,被一些博物馆、饭店宾馆、国内外爱好者收藏,赵永祺本人也被中国文化资讯协会、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评为十大设计师。2012年,赵永祺被命名为中国京剧脸谱石家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產传承人,北京市授予其北京市级民间工艺大师。
赵永祺认为,中国戏曲博大精深,如果只会勾勒脸谱,实在不足以把中国传统的脸谱艺术发扬光大。而戏曲界和脸谱界的多数前辈年事已高,自己应该及时把他们手里的好玩艺儿抢救和传承下来。多年来,赵永祺四处淘换有关脸谱艺术的资料和书籍,潜心于京剧脸谱制作与研究,在数家报刊杂志发表京剧脸谱艺术短评和论文,创办了国内首家脸谱网站中国脸谱网,出版了《京剧脸谱》《京剧脸谱掌中宝》《中国京剧(流派)脸谱》等图书和中国京剧脸谱名信片、清宫戏出人物脸谱名信片,并多次应邀前往美国、俄罗斯、叙利亚、南韩、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参加文化交流活动。
因为喜欢,所以坚持。赵永祺坦承,他的京剧脸谱事业虽越做越红火,但并没有赚多少钱。一是因为彩绘脸谱本身就没多少利润;二是他这些年一直坚持质量第一,薄利多销;三是他把赚到的钱都用在了京剧脸谱制作这一民间工艺的发展上了。「像我创办的中国脸谱网,完全是公益性的。但作为中国京剧脸谱石家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產传承人,我有责任也愿意为我们中华民族宝贵遗產的传承和发展坚持下去。」赵永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