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川剧中的“变脸”艺术浅谈

(2014-05-22 10:40:19)
标签:

文化

川剧中的“变脸”艺术浅谈

在川剧中的“变脸”是因使用面具逐渐形成的一种技巧。“变脸”是川剧的特技,是一种在演出中用极快的速度更换面具来刻画戏中角色人物的特技。“变脸”所用面具使用布、薄绫子、特种纸、动物皮等材质按照演员的脸型制成,质地比较薄,按照剧情的需要分别画上所需的脸谱,多层叠加到一起使用,化装是将多层脸谱同时贴在脸上。演出时根据剧情的需要,演员用极快的速度通过技巧将脸谱一层一层撕下,露出次层脸谱来,以形成“变脸”的演出效果。“变脸”分为“大变脸”和“小变脸”。“大变脸”是全脸的脸谱谱在变;“小变脸”是脸的局部脸谱在变。根据“变脸”的次数又有“三变脸”、“五变脸”、“九变脸”之称。其中,“九变脸”难度比较大,使用较少,“三变脸”使用较广、较多。现在在一些专业变脸技巧演员中还有“十变脸”。但都是一些堂会演出和一些大型文艺晚会演出中,作为“变脸”独门绝技,不是用在川剧中了,脸谱勾画也是层次不齐,有勾画京剧脸谱、有勾画地方戏脸谱、也有勾画随意脸谱的。只是为了晚会的助兴,别无他意。

川剧“变脸”是由“戏圣”之称的康子林先生综合前辈川剧艺人的经验创造出来的。最初的“变脸”是利用焰火一撤,烟雾腾腾的一瞬间,即将面具撕下来,后来都改用扇子一遮,就将面具撕下来。到了如今,随着应用的材料的提高和变脸的技巧提高。演员以不用任何道具遮挡,只是一转脸或者一翻身即当场“变脸”了。

“变脸”可以刻画剧中角色的一种技巧。例如:《白蛇传》剧中,水漫金山之后,青儿保护着白娘子在断桥上遇见了许仙,恨他负心,一转身,原来俊扮的小青立即变出一张怒火腾腾的红脸,片刻间又变为绿脸,再转身,又变为黑脸,这便是所谓的“三变脸”,以示青蛇心情状态的变化。从刻画小青此刻的激愤心情,是真实有力的。这种当场“变脸”的技巧性很高,体现了人民对剧中角色的爱憎情感,因而能在观众中产生特殊的审美效应。“变脸”是川剧刻画人物性格和人物感情骤然变化时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因此,每逢剧情发展到语言和唱词不能完全充分表达和动作无法充分说明的情况下,就采取了“变脸”的形式来表现。例如:《红梅记》剧中的裴生,当听到李慧娘说今夜三更贾似道要派人来杀他时,吓得猝然跌倒在地,跟着一个翻滚,双眼顿时出现了黑墨眶,生动地表现他魂飞魄散的害怕心理。裴生的这种“变脸”在川剧中叫“拭暴眼”,也就是将两眼眼圈以及眉间鼻棱涂成黑色。它表现人物极端恐慌、惊恐时的心情状况。演员在翻跌的一瞬间,趁势用双手中指在两鬓处抹上墨青色,再迅速往眼眶上一抹,站起来的时候,眼眶也就成了黑色。由于演员的中指与拇指圈成圆形不断的抖动,所以观众无法看出手指上的痕迹来。在《鬼辨》一场中,贾似道被李慧娘的鬼魂追赶,贾的一个“吊毛”坐起来的时候,贾似道原来的白色脸已经变成为死灰般的颜色了。观众不由得嘲笑起贾似道那狼狈不堪的尴尬面相来。这些“变脸”都很能达到表现人物当时的特定心态,加强了剧情的舞台效果。

川剧的变脸有整脸变化和局部变化、面具变化和技巧变化、当场变化和赶场变化等不同的变脸方法。川剧传统剧目《跪门鉴》剧里的第四场中,邙旦有两次“变脸”。魏齐丞相诱骗邙旦证实范雎出使秦国曾“私通秦国,卖国求荣”,范雎也希望邙旦据实说明真情来证实自己的清白,邙旦在两人的追问下决心投靠丞相,出卖范雎。借向魏齐施礼的时机,邙旦扮演的演员背向观众,霎时用烟子揩成“暴眼”,转身过来,便颠倒黑白、无中生有地揭发范雎的卖国行径,使范雎被诬陷蒙冤。这是邙旦的第一次变脸,形象的表现了他的灵魂的肮脏。魏齐丞相因邙旦揭发范雎有功,马上提升他当了权大位高的骠骑大将。邙旦感激涕零,扑倒跪下谢恩。此时邙旦的脸有变了,当他转身再向观众时,两眼揩成了两条黑色粗线,变成了三角,鼻梁上加了一块“豆腐块”,全然是一个卑鄙歹毒的小丑形象。

《水漫金山》剧中的精灵钵神的“变彩脸”比较难掌握。铙钹原来是一种法宝,剧中把它“人物化”了由娃娃生扮演,叫“跳铙钹”。演员头上扎一个冲天炮儿直立毛根,全身只穿一个小巧的红裹肚,但是不变脸。1959年,成都市川剧院对铙钹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开始铙钹变脸是“油彩型”的揉脸。但是“变脸”后不太干净,每变一次脸要冲进内场,还要用大披风遮住出场,然后撤开披风“变脸”,技巧性不高。后来又继续对铙钹变脸改进。扮演铙钹的演员,改穿黑色打衣,不要披风,并由九次变脸改为了三次。铙钹出场时是个笑脸,当法海要他收服白素贞时,铙钹当场变成了红色脸,又由红色脸极快的变成了黑色脸,最后一次扑捉时又变成了红色脸,这三次变脸,动作迅速、干净、利落,引起了观众浓厚的兴趣,并且把钵神具有法力的形象生动的刻画出来了。铙钹所用的“变彩脸”使用了两种不同技法。一种是事先把数块面具叠贴在脸上,到时候再一块块揭下来。另一种是事先把面具捏在手中,需要变脸时利用转身的一霎哪迅速把面具贴在脸上。前一种变脸的难度在于难免会把两块面具一起揭下来,后一种变脸难度在于瞬间就把面具在脸上贴的端端正正的,并且不让观众看出贴的动作与痕迹来。《水漫金山寺》中铙钹最后一次的“变脸”就属于这一类的。现在已经改为将面具装在头顶的冠内,到变脸时再一个个扯下来,所以也叫“扯脸”。技巧娴熟干练的演员在变脸时甚至连手都不用,只是一扭脸,就能牵动面具上的橡皮筋,将面具藏起来。1959年川剧团出国到东欧访问演出,在柏林把《金山寺》一剧排成电影(中德联合拍摄宽银幕影片)时,德国朋友出于好奇心,也曾请赵书琴当面表演,本来想看个究竟,但是一直没有看出门道,使这些德国朋友赞叹不已。

川剧“变脸”虽然是一种技巧,但它真正的价值所在是一种刻画戏中角色的艺术手法。川剧“变脸”之所以能够受到观众的喜爱,一方面,“变脸”以生活的依据,经过艺术加工,应用夸张的艺术手法,符合中国戏曲重在写意传神的美学特点,另一方面,川剧的“变脸”可以是人物内心活动形象化、具体化,能够渲染舞台气氛和增强演出效果。“变脸”作为一种技巧很难用于电影、电视剧、话剧之类的舞台演出之中,可是在戏曲艺术中却是那么的和谐、得体、有光彩,是川剧艺术不可或缺的艺术手段。

文:赵永岐(永祺)

  :脸谱永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