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是怎么回事
(2014-06-19 20:28:30)
标签:
军事 |
白话文是由日常口语形成的文体吗?
认为白话文就是大白话,那就大错特错了。白话文不光不是大白话,而且还是极为严谨的书面语言。谁说话的时候,主谓宾语样样不少;谁说话的时候,经常采用 因为所以,尽管还是这样的连词,整理出连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谁说话的时候,对标点符号的使用斟酌再三,标点可以变换句间的关系。
白话文来自于哪儿?
或者说,白话文是根据什么创造出来的。西文!稍微懂点英文的人,就会发现中文和英文的语法是多么相似,而这种相似性在古文和英文之间是找不到的。而标点 符号更是和英文几尽相同。可见,白话文是中国的学者(主要是留美的)有意为之的产物。是他们根据西文创造的相应文体,而同中国古文差异极大。
为什么白话文成为了打破旧秩序的利器?
语言是思维的产物和承载。运用什么样的语言,就会有什么样的思维。同一篇文章用文言文译出,和用白话文译出(比如天演论),给读者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尽管表述的可能是同样的意思。当你采用白话文这样的主谓宾清晰无比的语句的时候,就必然给思维以清晰的主体和对象的分离的印象,而不可能再理解那种主体和 对象不分的中国传统思想(比如君臣父子)了。因此,在近代中国的学者身上的代替性(代代不同)是很明显的。学文言用白话的同学文言用文言的截然不同,学白 话用白话的又同前面的截然不同。所以,白话文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标志。可以说,文体的变化奠定了中国走向现代的根基。
文言文的价值何在?
白话文的好处是说不完的,也是没必要说的。如果你想着手写个明白表达自己思想的东西出来让大伙学习一下,你是会写白话文呢,还是会写文言文呢。更别说那些应用文了,文言文的多歧义还容易造成误会。
我也赞成学习一年文言文(写古文就免了),因为文言文毕竟是打开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的钥匙。这一年可以放在高中里面。进入高中的学生都是想要接受高等教育 的。无论以后专业方向在哪儿,学习文言文都有利于他们多少了解一些中国文化。如有机缘,以后可为他们沟通古今思想提供工具。本人也是在高中阶段接受了一年 古文训练的。获益良多,深有体会。
至于古文的写作,文学爱好者可以尝试一下吧。大范围推广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前一篇:最近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