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郭易娱乐组图 |
分类: 文字 |
Tori Amos出新唱片了。还没舍得听。看封面造型不太像她,但仍然被电到。这么多年来她唱的什么通通无所谓,不断完美或接近完美的重复自我也好,有些歌其实写的无比矫情也好,反正丫是我偶像……偶像这意思就是无论她唱什么,都无所谓,都喜欢。那种趴着钢琴写出来的旋律只有她唱我爱听,那种压抑的嗓子只有她吊着我才爽……我重听了上一张,非常非常好听的一张,里面每首都好听到流泪。如果新的这张比之前的难听,也非常无所谓。偶像出歌了嘛!你还挑剔什么,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作为偶像人家肯不断出歌,就是我们的幸福。
我很高兴我的偶像一直没歇。每次一出十七八首。热泪…………
从小到大我一直以为自己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偶像,我总是很容易喜欢上一个艺人的某个侧面,或者为他们的缺点辩护(这个怎么有点像为自己日后积德的先见?><)。比如有的人说周蕙不好看,我就说正面笑起来拍照我觉得状态满美的。类似这种。我想我这么容易爱上一个艺人的,很难有偶像吧。的确很难,因为看着每个人都满好(长大后的香港娱乐圈除外)。但终归还是有了,而且一张一张唱片的累积,直接发展到现在听到Tori Amos唱歌身上就开始打颤。颤呀颤呀颤呀颤……
罗嗦了这么多其实是从郑智化想起的我的Tori Amos。我想他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那种“偶像”的通电感觉。我对他没有到那个程度,但他对于我的音乐审美和成长一定有很大影响。在话还说不利落、字还不识三个的狂小的时候,就跟着表姐表哥听磁带,唱《水手》那样密度那么大的歌。略大点后我还一度以为这位唱歌的声音叫做“政治化”,我还认真的想,为啥要叫这么奇怪的名字><。但虽然狂小,直觉也告诉自己这个声音和别的不同。两岁的时候姨父给我听罗大佑(晕死这都什么家长,哈哈哈),我也觉得不同。
我所说的“密度”,当然不是只指歌词和旋律写的密,而是创作的灵魂很密集的挤在歌曲里,丝毫也不吝啬挥洒,或是过多的考虑如何优雅的一点点的传递——规矩和套路靠边成了不重要的东西,只有灵魂主宰着密密麻麻的带哭腔的唱。这种密度在很多歌里是没有的,也不适合每个歌手。但郑智化这么唱下来以后听得人心潮澎湃。所以他是世上仅有这么一粒的偶像。
然后忽然有一天我当了歌手,有一天被通知去参加郑智化演唱会发布会。去支持的歌手都唱了一首自己挑的郑智化的歌,我唱了《让风吹》。钟立风帮我弹吉他伴奏,第一次见到这位同学的时候还在大四,排练音乐剧的过程里,当时以为这是一个普通的民谣歌手,后来发现远不是。全场我觉得他唱的《阿飞和他的那个女人》最好。我作为唯一的女生唱的虽然有点疵不过好歹一群爷们唱完后换我的不中性的声音,自我感觉也不错,很少女生翻唱郑智化嘛。缪杰师兄说了很多令人感动的话。而我就一直在恍惚。这恍惚大概所有初当艺人的人都有体验,就是和狂小时候的偶像站在一个台上的时候发生的那种。要知道我听他的时候连郑智化三个字都不会写。跟郑渊洁搭档参加一个节目的时候也是这样。我看见他立刻就想起小时候看到那些文字的感觉,觉得它们具有某种和别的儿童读物不同的气质的直觉,薄薄小册子的清淡油墨味,还有内心深处对于那些童话经历的代入和YY。I can almost taste that feeling when he's right there ,under my nose.
大家都叫化哥,我叫不出口,我觉得还是全名cool一点。毕竟从小到大都这么全名叫的,忽然叫化哥真奇怪。。和郑智化拥抱的时候也在恍惚。现场翻唱他的歌手们作为一代歌迷的一个浓缩,打动了化哥(又叫上了-_-),他听完后和每个歌手拥抱,说谢谢,唱得太棒了,采访的时候一直流着泪说,真的没有想到,真的谢谢你们,让我相信“郑智化”真的有那么好听,真的有那么打动人心。听得我更恍惚了——我们像一群单纯的孩子一样挨个上台翻唱了郑智化的歌,郑智化在台侧认真的听着,而且被我们唱出的自己的歌深深打动了。
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偶像要开演唱会不多废话了。虽然膝盖状况让他站10分钟以上就痛苦不堪,而且将继续恶化,但人家就是打定主意做一场认认真真给世界看的好戏,戏里只有音乐和灵魂本身(曾公开说觉得现在的歌坛有些像马戏团)。大致就是这么个状况吧,跟Tori Amos不断出碟而且一出十七八首那样,没歇。我觉得高兴。
演唱会在6.19。在北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