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于网络
2月17号在微博中记录如下一条记录:
昨晚父子俩发生一场激烈战争。最后战果是豆爸手上被豆豆咬一道深深牙印,而豆豆小屁股留下爸爸打过的手掌印
。事情的起因是豆爸让豆去洗澡,豆豆不断不理会,而且还跑过去看书,豆爸打豆的原因是因为他最近做事总是拖拖拉拉,不希望给他养成这坏习惯,豆生气的原因是当时不想洗。双方沟通不到位
19号晚上临睡前也是因为一点小事豆爸动手打豆豆,伤心的豆豆跑过来向豆妈告状。
具体原因是豆爸让豆豆睡觉,豆豆就拖拖拉拉不睡,而且还吵着要玩豆爸手机,豆爸就生气孩子做事拖拉,说话也不听动手打了
21号晚(也就前晚)因为是否关灯睡觉一事再次打豆豆。
第三次,前天晚快11点,豆妈在写博客,豆爸要求关灯睡觉,豆豆不让,豆爸为了让孩子养成好的作息习惯,就强行把灯关了,豆豆呢,一看不高兴自己爬起床又去把灯打开,这下又惹豆爸生气打豆豆。
一周时间内连续发生三次挨打的事令豆妈非常非常生气,气的不是豆豆不听话,而是豆爸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没耐心。以前那个对孩子很有耐心的爸爸怎么出差半年就变成这样。是他的要求太高,还是他不够了解孩子还是真的是孩子不听话或者准确地讲是他不够了解孩子这阶段的特性?
咱们的传统观念一致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孩子不打可不行!”“好话说了一大堆就是不听话。”,这些话是伴随着我们成长,难道我们的孩子也要伴随着这些话成长?
那么,当我们孩子犯了错误,作为家长应不应该打?每个孩子都会任性、不讲理、甚至是无理取闹,这些其实都是每个孩子的共性,他们无法像大人那样能理智地控制自己的言行和举止。那么当孩子出现一些不好的习惯时,作为家长应该更理智地去看待孩子出现这些不好习惯的原因,不能意气用事采用武力解决,而让孩子在幼上的心灵上蒙上阴影。
打孩子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最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要对他进行惩罚。惩罚的目的为了避免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让他们以后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和责任意识。同时,惩罚之也应该及时跟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真实,同时告诉孩子父母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么做并不代表父母不爱他。豆爸在这方面做得非常不好,打完之后也不及时沟通了解豆豆的真实想法,有两次事后豆妈跟豆豆沟通,知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打,令豆妈很诧异地是,豆豆说,不知道。
跟同龄孩子相比,豆豆已经算是个非常懂事而且听话的孩子。孩子总归是孩子,不管他多听话多乖巧,总还是有很多调皮的时候。他们不会像大人,交待什么事情不允许做或者要怎么做时,就会按照你的要求去做。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也许你现在说的时候他明白,等过后他就又把此事忘了,这就需要我们做父母的多去引导教育,而不是当第二次或第三次发现他问题地,没有及时处理就用武力解决。武力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也不是最佳方案。
这三件事细说起来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只要豆爸多点耐心和细心去了解下孩子当时的真实想法,跟他做进一步沟通就不会发生武力事件。希望豆爸看完此文后能自我反思。同时在孩子问题上更多的是需要耐心,不要把老一辈的育儿观念带到现在的家庭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