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人
(2025-08-01 14:50:43)
要是在今天说到公交车的那个每天带着笑容招呼乘客的售票员,估计他也退休有不少年了。
淮南时至今天,3路公交车作为连接城市东西部主要的路线,每天乘坐往返的乘客似乎是所有公交线路中最多也是最为繁忙的一个。
而多年前的车辆几乎都是两接头的大公交车,帮助回忆一下,就是两节车箱,中间用一个圆盘加上篷布连接起来的车辆,优点是装载多运量大,但这决定了在那个还不富裕的时代,由于乘客众多,即便是这样的两接头的公交车,可每天还是人满为患。
而人一多,难免会有一些应接不暇的冲突,吵得闹得骂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而这也不免考验售票员的能力和智慧,特别是售票员少的情况下,乘客上车以后,主动买票的有,但前后巡查及时提醒没买票的乘客抓紧时间补票也是售票员少不了的一项重要工作。
所以耐心细心爱心也是对售票员表现的一种体现。
我曾经见过各种表现的售票员,有耐得住性子的,有烦躁易怒的,也有听之任之的,更有甚者只顾坐在自己的位置老半天不挪窝的,真是人上一百各有不同。
真让我始终记住的一个售票员,今天回忆起来,这偶然间,倒是无法忘怀。虽然他与我作为乘客之间仅仅是售票与购票的关系,但他的表现却因为有趣而印象深刻。
那是一个年龄五十上下的中年男人,胖胖的,带着幅厚厚的近视眼镜,夏天上班的时候爱穿着白色的半截袖衬衫,冬天在岗的时候穿着也是毫无凌乱感。在那个人满为患的拥挤的车箱里,他倒显得有几分清流,但看得出来人家是个讲究人,虽然穿梭于狭窄的车箱,但看得出来人家对于自己职业的尊重,这在三十年前的公众场合里,人们还不怎么讲究的时代,这样一丝不苟的衣着,给周边的人们也呈现了鲜明的对比。
所谓入眼三相,穿着如此既大方得体也不随意,在售票的过程中的表现更是与其衣着相一致。
不管是人多还是人少,他在车里的表现是嘴不闲脚不闲。嘴不闲,是因为他好像总担心乘客有什么没顾及到,总是不厌其烦的提醒乘客注意安全带好随身物品,大家多谅解避免挤着踩着,这样的话说多了,或许有的人会听了习以为常或者有些不胜其烦,但他始终把这样的暖心的话语作为执行自己职业行为的嘴边话。脚不闲,是因为在执乘期间,就少见他有坐下来的时候,不时帮乘客理理行李,就是走前走好,提醒乘客及时购买,看老人孩子有没有坐安稳,不要忘了随身物品。
更重要的是,他的话语和行动中始终伴着诚恳的笑容,不笑不说话,那种笑容绝不是职业要求带来的强制性面容,而是一种发自内心对乘客与自己的工作因为热爱而表现的自然的笑容,那是让人如沐春风的笑容,更是让人看到不由自主衷心接受他的劝导的笑容。这种笑容是出于他的真切的耐心对乘客的爱心对工作的细心,那个时候,学习雷锋的精神虽然提得并不是多么的经常,但在乘客的眼里,他就是学雷锋的一个身边典型,这样亲切而温暖的笑容,让与他近距离接触的人们几乎都会这样的想法。
当然,这作为一种期许也是一种褒奖,是人们为他的笑容所感染发自内心的口碑,但这种赞许积累多了,群众的肯定也是社会的肯定,后来的新闻报道里,看到关于他的报道,他确实荣膺了淮南市学雷锋的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这也是实至名归。
一个人的社会分工各有不同,但能因为热爱而去努力工作,既是一种素养,更是一种精神,新的时代有着新的要求,无论劳模还是工匠精神,但作为一种素养和精神,想来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