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肠辘辘的你,推门走进全聚德,一顿暴撮,酒足饭饱之后,递给服务员几张花花绿绿的纸,就扬长而去,人家还得陪着笑脸说您慢走欢迎再来。凭什么呀?你需要食物的时候得到了酒饭,可那张纸本身并没有任何用处,全聚德怎么愿意为你服务呢?
因为全聚德的老板相信,拿到那张纸,他可以换回任何可以交换的东西。货币就是有这样的好处,它具有充分的流动性。然而正是货币的流动性,更准确地说是货币化的泛滥,造成了我们的内需不足,规模需求理论推荐用货权取而代之。
货币的流动性在分配问题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因为分配的依据主要是效率原则,高效率获得高回报。这时候我们需要流动性,流动性越大,效率就越高。只有发货币才能使社会成本最低,如果都按各自需要的商品来分配,成本就太高了。不管是劳动者还是投资商,不管是银行还是地主,他需要通过货币的形式得到分配。至于说货币再去买什么实物或者干什么去,并不需要关心。
可是在再分配的时候就要注重公平了,过分的流动性可能成为伤害,货币是江河之水,管理和控制非常困难。这时候我们最需要的不再是效率和自由,而是公平和确定。但是也不能完全一对一确定死了,不能直接发鸡鸭鱼肉之类,那样就是结水成冰了,彻底丧失了选择权。既要有一定的选择权,又要方便管理,这是再分配的要求。所以我们需要使用消费储蓄的概念,消费储蓄进一步说其实就是一种货权。货权不是货也不是币,是以币的形式存在的货,或者说以货的形式存在的币。很多问题如住房公积金、农民补贴、财政管理,都可以用货权的办法管理起来。
比如说,国家财政预算,法律明文规定专项资金专项使用,不能大吃大喝,但是由于货币具有充分的流动性,太难控制了,可能被暗地里胡乱花掉,而且存在腐败空间。如果专项资金是消费储蓄的模式,就简单了。用于印刷的资金只有指定的若干印刷厂才能够收,使用资金的人拿到的其实是一个货权,而且不是唯一的,是指向若干厂商的。这些厂商都是事先统一招标确定的,相互间保持充分的市场竞争,不会因此就回到计划经济。当然这里也可能有设租寻租的空间,但是毕竟比货币化的方式容易控制得多。
货权将重新构架我们的金融状态。货权明显优越于债权和股权,尤其是对企业来说,更是融资首选。
企业生产需要用钱,我们在研究经济学的时候,假定企业永远是没有钱的,企业总是需要拿钱回来。最早最普通的做法是企业向银行借债,对于银行来说形成了债权。债权的资金链:消费者或者叫储户到银行储蓄,然后银行再贷款到企业,然后企业组织生产,卖产品或者是叫销售,最后挣了钱还债。大家知道债权方式是最不好的,是所谓的间接融资,链条太长不仅把企业拖进来了,把银行拖进来了,把老百姓也给拖进来了。
后来人们想到了一个聪明的方法,建立发展股票市场,让企业对股票借债,发行股票就形成了股权。股权的资金链条:企业向消费者发股票,然后生产,卖产品,挣钱,最后分红,分给消费者。这里我们把投机者也看成消费者,因为他在卖出股票之前毕竟要先买进。这个链条比债权的缩短了一截,没有银行什么事了,拉进来的人也少了。这个消费者不是普通意义的上广大居民储户,是那些愿意承担风险的人。这些人假如受了一些亏损,对国家和公平的影响不大,社会冲击也不大。
然而无论债权还是股权,都需要挣钱回来,都需要把产品卖掉,才能够还债或者分红。问题是产品能确保卖掉吗?如果产能过剩,有可能卖不掉,就会带来系统性风险。为什么不用把产品直接卖掉的方式融资呢?
假如用消费储蓄的方式,用货权的方式:企业把货权卖给消费者,一步到位,结束了,没有了,跟钱没关系了,多好。
遗憾的是,目前经济理论里面没有货权市场,跟货权市场相类似的只有期货市场。如果我们想做消费品期货,会遇到很多人反对。他们认为做期货的商品只能是大宗的商品,而且是容易切割的、方便储藏的。消费类的商品不适合做期货,理由有两个,第一个是消费品如果做期货的话,生产太多了。生产多了以后,有效期不够长,卖不掉就浪费了。用消费储蓄或者货权,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第二个是交易的成本太高,以前的期货交易可全是用手势记录的。但是现在有了互联网技术,记录的问题也解决了。在现有IT技术下,记录10000种商品的交易,和记录100种商品的交易,成本几乎是一样的,不会有特别大的增加。货权市场的建立已经成为可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