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9 人是什么__日常生活中自觉的占据行为(连载12)

(2007-03-19 13:27:49)
分类: 天“方”夜“谈”

“自觉的占据行为”是指我们为了某个明确的目的而实现着的行为。其主要特征是目的性强,比如象思考一项计划,解一道数学题,修理自行车、做某道菜、写封信等。此时,这种特定的目的就构成了一个抽象情境的分析性要求,这种情境对我们来说是占据的,而且又是依据情境的性质而实现占据的。也就是说,根据目的,我们要决定实现这个目的所需要的各个条件,根据这些条件的现实性和可能性决定对目的实现的程度。通常许多条件是不言自明的,因而是无需特别列出加以慎重考虑的。这常常出现在,某一目标的实现是有先例可寻、习惯成自然、老一套的,因此不必经过精心准备或另加考虑。

 

但是,明白我们日常生活琐事中所隐含的智力与程式的复杂性对我们是极有益的。比如说要给一位朋友写信,作为“写信”这一目的来说,要求有笔、墨、信纸,可以写信的时间、场所、光线等,写完后,可以有途径寄或送出去,如信封、邮票、胶水、邮局等。而就写给朋友而言,又需要我们考虑要写什么内容,信件格式以什么口气,写多少合适,字体是否要特别的规范等等。这些准备也常常会显得不是多余的,如找不到合适的信纸,墨水没有了;写完后,一时没有发出,结果锁在抽屉里一直没有寄;或者时间过去紧张,或者是在动荡的汽车上,或者是被隔离在远离邮局的沙漠戈壁等。这些原因使我们虽然有写信的念头,却未能实现寄出信这一目的。还有些原因亦同样重要,值得细致地分析一下。

 

(1)目的性不强。也就是说,写不写无所谓,自己觉得应当写,但又总觉得不太急迫,因此一拖再拖,以致于时间拖得太久了,反而感到不应当写了,不过心里也常常惦念着,导致精神浪费。

 

(2)写什么内容?这也常会难倒一些人。这又有几种情形,a、有种冲动,想与他人分享某种快乐或悲伤的情绪以及某种秘密等,写给谁呢?b、与某好友许久没联系了,应当写封信问候问候,可又没什么好说的,仅写一、两句好像又不行,但又凑不够自以为能表示自己热情的字数或页数。c、按照礼节应当写,但由于与收信人各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缺乏共同语言。比如在外地工作的人们写信给故乡父母时,往往会有这种写信尴尬;每封信都是那几句话,具有超越时空的不变性。d、为了特殊的目的和需要,但又不知道怎样书写才能达到这种目的。它包括的内容较多,比如信件格式,用词方式,问候得体,致意清晰、准确等等。这只要从情书上就可看出写这种信的难度和所需的智慧,且不说那种请人帮忙的信件了。e、想说的很多,但又不知从何提起,只能面对纸张而大脑空转,干坐两小时,仍是笔下枯涩。

 

所以,即使是像写信这种极其平常、简单的生活琐事,也包含着十分复杂的计划,暗示了自觉的占据行为是种高度的智力行为,可表征为这样的思考模式:

1、提出明确的要求。这种要求或者是我们自己提出的,也可能是外界强加的,如上级指派的任务。

 

2、考察这一要求意谓着什么样的情境。也就是说,首先要将该要求放置到确定的背景序列之中,由此确定其性质。换句话说,就是从“来龙去脉”中确定这种“要求”的准确意义进而考察该要求的过程性和分析性特征,使每个“情境元”具有完整性的特点,即具有可操作性。比如“你应当做一个合格的工人”就是缺乏操作性的要求。我们不能根据这一要求直接去做什么,而要问“什么样的行为才属合格”。“你去倒杯水”这种要求是可操作的,但对不熟悉操作性规则的人来说,依然是歧义、模糊的。比如有时会遇到这样的反问:“用什么杯子”“杯子在哪儿”“水在哪儿”“矿泉水还是可乐”“茶还是咖啡”等等。这类不熟悉暗示着我们面对的要求的含糊性。

 

3、拟定实现这一要求的计划。计划的拟定不是对要求的现实实现,而是对要求的约束与具体规定。理解这一点是十分有益的。任何一种要求和目的总是抽象的、具有无数种实现途径的,而一种要求只体现在某一种具体的实施途径之中,在这种实施中限定了要求的具体形态和结果。因此,我们不是为了要求而去要求自己,而是以自己所能拥有的手段工具等约束这种要求,使得这种要求成为现实的、可实现的和直接导致明确意向与组织环节的一种被管理、被计划的对象。没有这种对要求和目标进行管理的可能性与前提,要求与目标就是空中流云、水中之月,就是没有现实可行性的幻想与意愿。

 

4、执行计划。计划的顺利执行首先是基于计划的拟定上,其主旨是,执行者管理着要求,计划的规则与内容又管理着执行者,使执行者不至于随意更改计划并专心于计划的执行。其次,计划实施时,应当具有独立的阶段性地可操作的特征。这种特征使执行者一次只完成一种目标,这个目标是明确可见、迅速实现的,与其它目标在实现过程中互不干涉、牵制,并具有自身的证实标准。由此逐个目标地追踪、实现,计划的完成就体现在这种目标完成的序列性上。这种计划的逐步目的性实现既使人们关注于当前的目标上,而目标的迅速实现总是报之以情感再认的鼓励的,吸引着人们的兴趣持续下去。如果目标制订的太远,导致长期得不到实现将使人们厌倦、疲乏和怀疑,也容易诱使人们不知不觉地逃离原来的主题。

 

5、对计划实施情况的控制检查。即检查一种要求的实现程度的落实,这尤其表现出“自觉占据行为”的特征。比如说,我有一个理想,想当作家。于是我拟了个计划,如阅读多少名著,每月写多少文章感心得,每年计划发表多少文字等,计划订好后便去执行。谁知一抱起名著就放不下了,结果是几个月过去了什么也没写。而且在原来计划时,读名著是以学习为目的的,即注意其文字特征、情节的安排、人物的描写、谋篇构思、心理刻画等等。现在只顾其新奇性,一阅到底再不回头,这就破坏了自己的计划,也就是说让自己的计划流产了。这时,到底是计划订得不现实,还是自己缺乏毅力和监督能力呢?这两个问题都是同样重要的,我们后面会谈到它们。

 

(作者:方礼勇,邮件:fangliyong@vip.sina.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