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业大考: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
(2008-09-21 16:12:02)
标签:
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汽车 |
分类: 汽车评论 |
汽车业大考: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
(首发新浪
文\周丽君
无论是1994年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那份试卷,还是2004年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这份试卷,都对我国汽车行业内的各家企业提出了拿高分的严厉要求,而且只有拿到高分,才可能进一步“升学”。
诸如“如何迈向汽车集团?如何挤入世界500强?如何创建自主品牌……设计是否合理、制造是否可行、认证是否通过、注册是否成功、检验是否合格、质量是否可靠、维修是否到位、保养是否有力、回收是否即时……什么企业可以被兼并、被谁兼并,多少实力可以建多少规模……”等一个个艰巨的问答题、一行行艰难的判断题、一道道坚固的填空题,都使得汽车行业内的众多学生不得不绞尽脑汁,将大量宝贵时间浪费在大搞“题海大战”与大量“死记硬背”上。
可见我国汽车行业还处于典型的应试教育阶段,使得众多车企不得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造圣贤车”。不仅造就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车企,质量低下,设计平平,而且更是延误了具有优秀潜质车企的突异而出。
诸如一汽、上汽等,即便到2010年实现200万产能与100万以上的自主品牌,甚至在世界500强的排名更靠前。但因此在世界汽车业的地位就能和丰田、通用、大众等相提并论吗?显然不会,相信届时还仅仅是世界知名车企的“二流”代工厂而已。
考试固然重要,分数固然可贵,但没必要非得面面俱到考得这么细,以至于将多数车企的大量宝贵时间浪费在“吟诗作乐”上,而荒废了动手造车能力。其实对任何一家车企而言,都比出题者更渴望自身有个美好的未来,更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如它们是被尊重的,有平等的发展机会,那么即便在产业规模上不如他人,也会根据市场分工原则,选择被兼并或与合作,总之不至于落得个因考得一个低分而被行政权力强制驱逐出市场等严重浪费市场资源的恶果。
当然,汽车行业内的各个车企能否成功实现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过度,关键在于我们的“出题者”能否首先转变观念,能否平等的尊重汽车行业内的每一家汽车企业,能否摘下“谁的分数高就对好”的势利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