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读经典——《国富论》一二三章读后感

(2007-03-05 00:08:05)

如何读经典

——《国富论》一二三章读后感

《国富论》不仅基础,而且经典,老师让学生先读《国富论》,从基础开始系统引导,学生深感庆幸。

昨天买回书,读完《论分工》、《论分工起源》、《论劳动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前三章后,一种恐慌的力量却令学生读书嘎然而止。躺床上,于辗转反侧间,探究如何读经典。

大学期间,也曾读过《国富论》,同是激情澎湃,充满浓郁的求知欲,但通篇读下来,几乎没任何收获,囫囵吞枣而已。通读萨缪尔森第十六版《经济学》,也是模棱两可,虽然后来重复读,有些一知半解,却浪费大量时间、精力。

既然有前车之鉴,就应当避免重蹈覆辙。

今天一大早起来,决定暂停阅读后面内容,再次阅读前三章,达到能用最简单词汇概括三章内容为止。我的概括依次是效率、交易、市场,并总结出几句耳熟能详的话: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自私自利,彼此获利。产生几个问题:分工起源互通有无外,有多少来至人偷懒的倾向,因为分工提高效率时,也相对减少劳动付出。为互通有无这一客观解释融入偷懒等主观解释;斯密似乎对不同规模企业的不同分工解释有些模棱两可;除交易成本影响分工外,如何规制道德因素?如解释学术腐败。如何确定自由市场概念;如何理解分工与企业规模?

枯燥之余,庆幸还能发现调侃斯密的地方,如第三章最后部分对中国理解多少有些牵强。

上午阅读、总结、思考仅仅停留书中,下午想拓展,通过GOOGLE收索相关分工研究。阴魂不散的杨小凯又跳入眼帘,苦涩的超边际原理让我焦头烂额,虽然有其学生孙广振较为通俗解释,也让我费解。但对其贡献却是默认在心,正如布坎南所言:杨小凯跳过二又四分之一世纪的带有误导性的经济学分析,把我们带回到亚当·斯密那里,领略其基本洞见,并且富有想象力地运用现代分析技术重新阐释。再加布坎南一席话,让学生更理解老师当日上岛咖啡一席话。李克《关于分工、专业化和产权制度的一般均衡分析》所阐释的观点则进一步解释老师后来的说明,分工、产权、宪政密不可分。

阅读名家之言,帮助学生解答部分疑惑,如杨小凯:厂商规模无关论》就论述了规模与分工关系:如果劳动分工在企业内发展,则企业平均规模和生产力同时上升,而如果劳动分工在企业之间发展,则企业平均规模下降,而生产力上升。

研读中,感触最深的莫过于自身浅薄,或许老师再苦口婆心向学生解释杨小凯的一般均衡分析模式,学生也是似懂非懂。只是激发了学习尽头,开始具体规划数学与英语攻克。不希望几年之后,自己的视线还仅局限于文字或中文资料。

对今天的学习,学生自我表扬下,觉得有些活学活用。

读书就像做扣针,从头到尾一口气读下来,就像一人工人完成所有工序,读书的结果是模棱两可,工作的结果是费时费力。重点研读前三章分工理论,就像被专业分工,具体安排做某事,专题研读,步步深入,类似工人熟练程度提供,效率提升。

最后不忘老师嘱托,睡觉前了解点奥地利学派,有感其丰富。

周丽君

 

2007-3-4

 




               要而言之,小凯的经济学贡献是借助于一般均衡理论,内生社会分工结构并深入分析由分工激发的经济发展的各种表现形式(城市化、工业化、经济增长、组织结构、经济波动、贸易等)。处於其理论核心位置的是对价格功能的重新评估。小凯坚信,价格不仅能有效地协调既定分工模式下的资源配置,也同样有效地协调分散化市场体系的众多参与者的专业化选择。也就是说,价格不仅传递市场参与者对各种商品的供需的量的信息,也同时携带由众多市场参与者的专业化选择交织而成的市场及组织结构的重要信息。小凯对一般均衡理论推崇备至,深信一般均衡可以干净利落地把市场与分工之间的相辅相成及其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互动关系揭示出来。个人的专业化选择(超边际决策)与社会分工的关系有点类似于近些年来工业组织文献里的一个热门话题:网络外部性。这种正反馈效应加上基於传统边际分析的均衡框架里的价格--供需量的负反馈机制,使得劳动分工均衡结构背后的利益互动至为复杂。小凯坚信,一般均衡可以恰如其分地用来刻划这种实质上涉及到无数变量之间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小凯的所有经济学分析一以贯之地立足于个人的(而不是某个组织的)专业化选择。这个要求初看起来显得过於苛刻,但在理论分析上却有一个令人愉快的好处:报酬递增不能够无限扩张,从而绕开了“斯拉法妖精”的纠缠。数理经济学行话里的所谓“凸性”难题原则上不再对重建包含内生分工结构在内的一般均衡构成障碍。

《一只出类拔萃的刺猬:纪念小凯先生》 孙广振

 

 

《詹姆斯·布坎南:来自一位经济学者的敬礼》 布坎南

不幸的是,在这个最基本的分析层面上,多数经济学者偏离了亚当·斯密的思路,而转向李嘉图的国际贸易理论对交换的解释。在李嘉图的理论框架里,贸易源自于交易者之间在禀赋、能力、或偏好上的差异。当然,如果人们有差异,根据相互间的比较优势来配置资源会有好处。根据这个理论(它本身并没有错误),交易者之间、或包括整个国家在内的交易群之间的差异(比较优势)而不是专业化本身成为分析与解释的关键。这两个迥然不同的思路,对贸易的解释存在根本性差异。

同上

关于分工、专业化和产权制度的一般均衡分析 《李克》

本文的目的在于揭示引入第三方产权保护以改善制度效率,是如何引起分工水平的提高、进一步的专业化、以及实际人均收入的提高。与通常强调资本积累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不同,本文强调了制度因素的重要性,尤其是产权制度的实施是提高市场结构转换和分工水平的重要原因。我们建立了一个内生专业化和内生侵占行为的、两种产品的消费者—生产者的一般均衡模型,该模型还引入了君主征收税收、以及将岁入在个人消费与产权保护之间进行最优分配的决策问题。通过比较自我保护和第三方产权保护,我们能够解释政府可以由课税制度内生出现,而课税制度是用于支撑司法制度以及惩罚侵占行为的法律的。

我们用这个框架分析了由第三方产权保护所带来的在分工网络规模上的正效应,和由课税所带来的在分工网络规模上的负效应之间的冲突。我们揭示了制度效率的改善将扩展交易需求,反过来这又增加了对第三方产权保护的进一步需求。在我们的模型中,总生产力水平由分工的网络规模决定,或者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就是由市场化程度决定。分工的网络规模由产权制度的效率决定,而后者又依赖于岁入水平。岁入水平,反过来又依赖于生产力水平和分工的网络规模,从而产生了强大的循环效应,推动经济增长和增进社会财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