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成为优秀记者,可以学习赖昌xing
——采访孙克放老师有感
05年底,还窝在寝室投简历。由于新闻专业,再加自以为是的经济学特长,和闲着无聊,经常拿财经新闻写作附庸风雅的癖好,于是把大量原子弹投向财经类媒体。
  一般杂志社都是类似要求,即两三年工作经验。当时觉得纳闷,写点稿子、玩点文墨之类小儿科事宜,还用得着两三年沉浮吗。新闻媒体就是摆架子,小瞧人。只要给我表现机会,未必逊色资深记者。
  现在服气多了。并非因此性格上沉沦或屈服。在某些情况下,如对工作态度等,个性张扬和工作要求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确切得说,以盈利为目的的新闻机构,摆架子、小瞧人是相当有必要性的。
  之所以要求两三年沉浮,除知识面、老练程度等具有较大伸缩空间的因素外,诸如关系、熟悉程度、对采访对象个性把握等必须一天天缓慢积累的因素更显重要。
今天下午采访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副总工程师孙克放老师。之前收集了相当多资料,在此基础上,结合孙老师近期在媒体发言,以及近段房地产动态和传媒热点。制定了“以保有税对房价、市场供需,房地产行业税收体系影响”为要义的采访提纲。但采访结束后,我对自己深表失望。
  其一,孙老师言谈自由,而我的采访搞过于文绉,或许更适合吴敬琏。
  其二,采访内容和采访目的发生偏差时,我却缺少把孙老师谈论引入预先主题的能力,显得相当被动,紧张得额头蹦出些汗珠。
  其三,当孙老师就其所熟悉的领域款款而谈时,我并没有及时意识到调整自己和主题,没有主动迎合,也没有顺势引导。
  这三个问题不是知识面所能完全解决的,即使在大学看的书,比现在工作五六年的老记者还多,但都不是一时需要的;甚至采访经验和能力也显得次要,更关键还是对孙老师的认识程度和性格把握。如果先前就熟知,并对他的性格和说话方式有把握,再充分发挥采访经验、采访能力、以及自身知识面,想必采访会顺利很多。甚至是在采访对象熟知你的前提下,主动调整自己的节奏迎合你的采访节奏。
  记者也像商人一样在经营关系,保持接触,混个熟,谋个交情。如果达到赖昌星程度,就是中国的“牛记”。
  不过很多记者采访时对先前对象大多不熟知,这时资深记者的丰富经验发挥着举足轻重作用,凭借经验,迅速判断采访对象性格,及时调整采访策略。处于次优的经验和能力就像中流砥柱,在主要优秀缺失的情况下,稳住阵脚。
  在公开场合,或教学中,都是将次优的经验和能力,作为对记者的要求。因为处于首优的“关系”概念也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会冲击新闻本身价值,如有偿新闻或关系新闻。因此,有些记者,尤其是特别优秀的记者,往往也是孤独的,以距离换取价值。在社会新闻领域,孤独者比较多,在财经新闻领域,相对较少。或许人在环境面前总是脆弱的,希望这话不至于成为我日后为自己辩解的理由。
  总之,无论是次优的经验与能力,还是首优的对采访对象把握,至少都需要两三年沉浮,会离优秀更近。虽然连我自己都认为并非绝对,但还是这么说了。对于老记者而言,或许文章有些肤浅,但对于我自己,却是一次很好的反思。
  这篇文章,或许对尚未毕业,但有心立志媒体行业的同学是个打击。我稍微解释下,我的推理与判断有个前提,即前面谈到的媒体逐利性。人是个复杂的矛盾体,由人操作的新闻单位自然也摆脱不了矛盾的心态,需要在短期、长期、自身、社会等多种利益间权衡。只要媒体行业越规范,媒体人意识越独立,相信媒体行业会有越多的锻炼、参与机会。
  回程的车上,周总打趣:你们还需要对房地产行业有更多了解呀。我也恍然大悟,难怪06年毕业前,也没见哪家财经媒体聘用我。
周丽君
2007-1-9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