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板桥行》之二•管阮遗韵仁者风

(2012-12-22 07:01:28)
标签:

遗韵

管阮庄

礼遇

之二

管阮

文化

从宁盐靖高速公路下来,向东拐上333省道,前行约一公里多的路程,就到了兴化市大垛镇的管阮村。很快,通过车窗玻璃就看到了路边的一座高大石坊,上面镌刻着五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郑板桥陵园”。汽车从石坊下穿过,沿着管阮村整洁的街道前行,很快就到了郑板桥墓前的广场上。

这是一个具有江南水乡特点的小镇,河网密布,似乎是沿着曲曲湾湾的河汊子可以到达任意一个角落;水乡的人更是从容,尽管这个时候日薄西山,云层渐厚,黄昏开始降临,却没有见行人的脚步匆匆,走的依然是那样的袅袅婷婷,徐徐缓缓。看到这些,我心中梦想,如果是阳春三月,坐在这小河边的青草地上,款款吴侬语,弹唱一曲郑板桥的道情,定是神仙境界。

在兴化市政协接待办的引导下,我们把车停在郑板桥墓前的广场上。打开车门,晚秋的风便从四处窜了出来,似乎要迎接我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把我紧紧地拥在怀中。但是这迎接,却不是热情,而是寒意,把个我对江南的梦想一扫而光。

乾隆三十年(1765年)的十二月十二日,应该也是一个寒冷的日子。这一天,郑板桥曾经主政的范县正下着鹅毛大雪,厚厚的城墙上,戍卫的兵丁抱着铁枪游弋,盔甲上落满了皑皑的白雪。放眼望去,可以看到顺河刮过的风冻结了河面,黄河大堤上的柳树挂满了柳絮一样的积雪,毛楼村的百姓开始宰杀五牲,猪羊痛苦的叫声漫天里撒开去,把个田野里的气氛都活跃了起来。

在郑板桥老家兴化城之东的一个小村庄——管阮庄(现在的兴化市大垛镇管阮村),气氛却没有过年的红火,而是显得非常的暗淡。和远方的范县被白雪着一样,如雪的孝意把管阮庄北的郑家大场打扮得洁白一片,哀乐如潮,把郑板桥离开人世的消息向四周漫溢,四方乡邻和兴化的社会贤达早早地来到了这儿,等待着郑板桥灵枢的到来。

http://s15/mw690/4b9aa71bxd164d71de75e&690

    一脚踏进郑板桥陵园,顺着墓前的神道望去,我看到了前面的一抔黄土,以及那一抔黄土前的汉白玉墓碑,上面是周而复手书的“郑板桥之墓”几个大字。站在神道的这头,我停下脚步,虔诚地看过去,想像着郑板桥的灵枢是怎么从这儿一步步前行,站在神道两侧的乡邻又是怎样的心情看郑板桥人生中最后一场演出……那一天,没有人想到100多年后郑板桥举世闻名,诗词歌赋惊世骇俗,傲竹丑石价值连城,只知道有一个姓郑的进士死了,曾经做过范县、潍县的县令,画得一手好竹子,写得一手好文章。最重要的是,这个人很好,随身携带的钱袋里装满了银子,见了乡里乡亲,总是从钱袋中掏出银子里顺手散发,“……所得润笔钱随手辄尽

对郑板桥,兴化市政协接待办的同志如数家珍,伴着我们在墓前的神道上边走边谈,神道路两傍的苍松翠柏静静伫立,听着他们介绍着郑板桥墓的历史以及有关郑板桥的逸闻趣事。

郑板桥四十二岁时在江苏镇江的焦山读书,曾经和寄读寺院的高僧谈论人生后事,不过是叶落归根。这些,让郑板桥认识到将来无论是多么的功名显赫,灵魂最终都要回到兴化。

早年间,郑板桥的父亲郑之本在世时,曾经想买下一块墓地以备后事。朋友介绍了兴化城东管阮庄的一块风水宝地,说是这儿有五条河汇聚,人称“五龙戏珠”。从常理上说,三条河汇聚在一起还能见到,四条河汇聚在一块就少了,更何况是五条河汇聚在一起。唯一遗憾的是,在这块地上还有一处无主的孤坟,如果郑家将来使用,必然要挖掉这座无主的孤坟。郑之本先生对这座无主的孤坟耿耿于怀,认为“哪有为了自家建坟,而挖掉别人家坟墓的道理”,就拒绝了朋友的好意,没有买下。

后来,郑家家道败落,郑之本更没有能力找一块满意的墓地。到郑之本逝去时,郑板桥更是穷困潦倒,只有卖掉父亲留下的书才能操办丧事,更没有能力给父亲找一块风水宝地葬之了。

乾隆元年(1736),郑板桥成为了乾隆丙辰科二甲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早年未了的事再次被提了起来。想到墓地,郑板桥再次想到了那无主的座孤坟,如果自己不把那块地买下来,别人就可能买下来,那座无主的孤坟岂不是同样会被挖掉?想到这里,郑板桥给家中的表弟写信,叮嘱他打听一下城东管阮庄的那块“五龙戏珠”的墓地卖掉没有,如果还没有卖掉的话,就以高价买下来,作为郑板桥和夫人身后的安葬之地。

在这封信上,郑板桥说,今后清明上坟的时候,大家不要忘记那座无主的孤坟,要同时给予祭典的礼节。并且,要求把这件事情刻在石碑上,子子孙孙都要按照这个规矩做下去。

说到这里,兴化市政协接待办的同志感慨万端地说,郑板桥不仅是一位历史上有影响的书画家,更是一位身体力行的儒家。从郑之本到郑板桥,对这座无主孤坟的“不买”或“买”的行为,都是儒家思想“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仁心爱人的印证和实现。

从河南范县到江苏兴化,一路走来考察郑板桥的文化,目的是为了写一部有关郑板桥的电视剧,寻找到郑板桥文化的精髓,从而使郑板桥这个人物形象在本部电视剧中活起来。也就是在兴化,我感受到了郑板桥的魅力,他不仅是一个文人,是一个画竹子的画家,更多的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文人,他的政治抱负具体就体现在仁者爱人。研究郑板桥我们会发现,郑板桥之所以有仁者爱人的政治抱负,和他家传渊源的儒学熏陶是分不开的。

乾隆三十年的那一天,管阮庄的乡亲们给了郑板桥极其高的评价,给了郑板桥尊贵的礼遇,是因为郑板桥的仁者爱人;今天,河南范县的百姓依然在传颂郑板桥的故事,同样是因为郑板桥的仁者之爱,泽及他乡民众。

昨天和今天,正是仁者爱人的闪光亮点,把郑板桥文化点缀得星光璀璨,使其可以照耀后人前行的路,成为校正后来者行为的准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