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猫》看郑振铎的自省

(2008-06-04 10:42:23)
标签:

杂谈

                      从《猫》看郑振铎的自省

     相信看过《猫》的读者,都会被这篇散文刻下很深的印象。郑振铎先生因为误解打伤了一只猫,并最后导致猫的死亡,这给郑先生很大的打击。先生以自省的笔调揭发自己的心迹,给读者的心灵以极大的震撼。

    人的一生总会做一些或大或小的错事,一般来讲,人很难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性质,我们天生就有自我保护的心理机制。有时候,即便经过受害者或者第三者明白的告知,我们也不会多么难过,而且可能因为错误被揭发而解脱心理负担,甚至为了保护自己而产生怨愤。所以许多错误是不能为别人揭发的,惟有自省才能恢复人的良知。

    郑先生显然是一个善良的人,他对于自己的过失是当作罪来认识的,人教版编者说郑先生“有无尽的懊悔”,是说轻了,郑先生为文是为了忏悔,这是两个层次的问题。从一般人的认识来看,郑先生因为误解打伤了一只猫,确实有错,至于猫的死亡未必是打伤引起的,况且郑先生已经认识到自己错了,而且那么懊悔,这件事应该已经摆平,不必再打精神官司。但郑先生不这么看,他在明白了真相后,“开始觉得”自己“是错了”,这个“开始”意味着有一个漫长的精神反省。接下来郑先生在不断地自责:“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郑先生的痛苦有两点:一是自己的妄下判断,丧失了理性;一是猫的弱势——“不能说话辩诉”“无抵抗的逃避”映衬了“我”这个强者的“暴怒”“虐待”的野蛮。这两点痛苦之间有性质的分别,前者不属于道德范畴,后者显示有失公平正义,是失德的表现,这就引起了良心受伤,所以先生感到针刺般的痛苦。我们常常看到一般人对于自己的过失,总是强调理智上的原因,躲避道德方面的原因,因为强调理智的不足就可以逃过道德的批评,至于良心受到蒙昧是不足以忧虑的。两相比较,可以感受到先生的真诚和自爱。先生不避良心的受伤,直面自己的过失,正是为了让心保持其灵性,保护其敏锐感知的能力,努力不让心堕落为物质器官,努力让自己的精神清明莹洁,让自己的人性散发光辉,从而保持自己做人的尊严,这是何等的自爱。更让人感动的是,先生的自省并不止于自责的层面,他还要负荷,因为不能救赎所以永远负荷。“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不能补救,就无法救赎,过失就永远存在,先生必须一生担荷。让人深思的是,猫的“不能说话辩诉”,本是猫的弱势,却使得先生无法表白,使人陷于猫的“不能说话辩诉”的境地,这是冥冥中存在的一种公正,是大造中的因果,这种因果与公正非有一颗真诚的心不能觉悟。

    因为不能救赎,所以先生想到为文。只要读第二遍《猫》,我们便能充分感受整篇文字的内省语调,充分感受到郑先生对于自己的鞭笞和对于猫的愧疚。读第一遍的时候,我们仿佛在和作者一起欣赏前两只猫的可爱,但是知道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我们是那样明白地触摸到前面的文字之痛。先生将前两只猫描写得愈是可爱,他愈是展览他对于前两只猫的溺爱,就愈是反衬出他对待后来的猫是多么的不公,就愈是显示他的偏见是多么的无理。特别是在写第三只猫时,文字中充满着自责和鞭挞。作者反复地提到猫的肥胖,反复提到猫的忧郁,反复提到全家人对于猫的不满与冷淡,甚至猫因为天冷在炉里取暖“毛被烧脱好几块”,不仅没有获得同情,反而“更觉得难看了”。 就这样,全家人一方面养着猫,一方面压制着对猫的嫌恶,在貌似平和的氛围中,潜藏着无奈与嫌恶。随着时间的推移,可怕的情感不断累积,压抑着全家人的快乐,最后到了不能忍受的地步,终于借着鸟的死亡顺理成章地惩罚猫对他们感情的伤害。可怜的猫,它何曾知道自己早已“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呢?却在“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时”,“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表达它对这一家人的依恋。我们读着这些文字,分明感受到这些抑制的文字里深藏着一种反省的语调,在这种反省的语调里作者充分揭露自己的厌恶心理,以及这种心理的不正当性。

     我们读者受到作者反省的语调气氛鼓动,禁不住要向自己质疑:因为猫的外形漂亮、性格活泼就宠爱,因为猫的外形丑陋、性格忧郁就嫌恶,这是不是真正的爱猫呢?我们的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因为真正的爱和宠玩是不一样的,前者是一种深情,后者只不过是逗弄自己高兴而已。人类对于猫、狗一类动物的爱,应当上升到对生命的尊重的层面,应该将人与其他的动物放置同一平面,建立平等关系。在《土地的伦理》一书中,作者描述了人类观念的进步:当人将他人当作自己的财产时,他有权处置他人的生命,就好像他处置其他财产一样;随着文明的进步,人与人之间取得了法理的平等,人就没有权力处置另一个同等生命,人与人的关系从此进入伦理领域。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认为这种伦理可以适用于人类与土地。我们和土地以及土地上的生命也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我们不能将之视为人类的财产。我想,如果我们沿着郑先生反省的方向走下去,我们就可以代替他进一步反省,郑先生当初之所以认为可以打猫惩罚猫,实际是以为猫是他的财产,他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对猫进行处置。正是这种权力观念导致了先生的过失,先生虽然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因为他自省的真诚,他的思想已经到达了本真的地表,只是没有明确的说明罢了。我们今天看先生的文章,如果能够随同先生一起反省到这个层面,猫的悲剧也许就不再发生。

    也许有人以为郑先生的反省似乎小题大作,为了一个误伤事件如此大费精神似乎大可不必。我的看法是,我们平凡人缺乏的正是这种深刻反省精神,所以我们的精神触角不能长远的伸展,我们的心灵也由柔软而变得坚硬,我们最终不能成为精神的贵族。我感到郑先生的伟大,就是由这种谦卑的自省而逐渐成就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烛光追思会
后一篇:儿子受了伤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