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者,强调整体功能之提升,以预防为主,未病先防,重在治神。此需全社会之参与,以成健康之生活方式和防重于治之社会风气,改善人类生活和生存的环境,回归自然之生活方式,拒绝膨化油煎等垃圾食品。严把药品及食品质量关。应从民族存亡之高度控制烟酒之产量,直至禁酒。和谐之社会生态要从家庭抓起,重视精神对人体之伤害。提昌优生优育减少遗传性疾病。严禁滥交防止性病。重视药害减少药源性疾病。加强养生保健知识之宣传注重体育锻练及食疗,提升全民族之健康和文化素质。把病者之自我保健作为战胜难治病之主体。
二者,要整体辩证,在把握整体之前提下注重疾病各阶段之细节变化,把辩病与辩证结合起来。把疾病之传变消灭在萌芽状态,要“既病防变,防治结合”。如某个器管之病变,衰竭,多脏器衰竭,休克,死亡,此乃疾病发生之阶段。其间并无明显之界限。器官之功能有代尝性。要彻底改变完全依赖生化检查来判断器官衰竭之思维方式。学会认病,认重病,认将死之人。
三者,抓住“气血痰瘀虚”之关键,在错综复杂的临床中把握疾病之整体性。气在何处?气在血中,在红细胞膜之血红蛋白上,气随血行。血瘀则气虚。痰为何物?由何而生?痰为人体的病理代谢产物。不独“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实则“体为生痰之源”“体为储痰之器”。新陈代谢是人体必需之生理过程,在此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不饱和之未配对之自旋外电子物质,如过氧化氢。此等物质具有很强之粘附性。正常情况下,这些物质之产生和清除处于动态平衡中,不会堆积。当人体应激疲劳或清除能力下降时,这些“痰”之堆积表现于血中使红细胞聚集。其使红细胞有效表面积下降,变形通过微循环之毛细血管网时更加困难,因而组织瘀血及缺氧状态产生。甚者此
“痰”样物质具有夺取物质电子和改变物质性质之特性,易夺取细胞膜,细胞核,溶酶体膜之电子。从而造成细胞之炎症,充血水肿溶解,组织之变性,器官之缺损。此乃一切虚损之根源也。因而“气血痰瘀虚”乃一切疾病之根源。“痰在血中”者,何也?痰乃从肺中咯出之物,然肺上之痰来于何处?痰为流经肺的静脉血所化生,所以“痰从血化,痰在血中”理所当然。观物者肉眼也,然肉眼之分辩率有限,人之肉眼能分辩毫米级,微米就难辩。如果把我们所能看见之最小之物缩小10000倍,亦即
“无”。然将一滴血放大一万,显然
“无中生有”。此乃把握“寒温内外皆一体,一病多病则全病”之关键。
四者,重视脾肾和合理的营养。饥饿感和消化能力之强健是生命来源之基础。怎样让病人如饿狼般进食,此乃每个医生应该掌握之实用技术。消化能力是战胜难病之法宝,是检验难治病能否治疗成功之关键。也是治疗难治病“四两拨千斤”之奥妙。是治疗难治病之大战略。其它治法均是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之战术而已。“土”能生万物。天地生人是《内经》“人天观”之整体思想。脾胃学说是五脏互藏之应用。金元李杲承《内经》万物非土不生之论,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说。他在《脾胃论》中提出“肺之脾胃虚”是“五脏互藏”学说之早期萌芽。明代周慎斋继承了李杲“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学术思想,指出“盖肾为先天五脏之始,天一之水也;脾胃为后天五脏之成,成数五,五土数也,乃天地生成之义也。凡五脏中不能秉生成之气则疾矣”“如心之脾胃虚,则胃气不到于心,心则无成,亦不奉生,而气不归肾,则如树之不能有甘露,而根叶不能有生气而枯也,举一而五脏可类推矣。”“总之,百病皆由胃气不到,不能纳肾,以致先后天生成之气,不能相和所致。医者知纳气,则思过半矣。”(《周慎斋遗书》)周慎斋明确提出:“心之脾胃、肝之脾胃、肺之脾胃、肾之脾胃、脾胃之脾胃”五脏之中每一脏皆有脾胃。其另一著作《医家秘奥》中说“凡内伤病症多端,难尽述者,五脏皆病也。五脏皆病,脾虚致然。盖五脏皆秉气于脾,脾虚不能灌溉四旁,故各脏之病俱见。如民以食为天。五谷一荒,万民俱病,救荒之策,发粟为先。而五脏俱病者,救脾为要。”足见五脏互藏,此乃“寒温内外皆一体,一病多病则全病”之根本原因。明悉五脏互藏,中医治疗难治病之大门开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