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真假杨家将——穆桂英挂帅竟然是慕容家族的荣耀?

(2008-10-03 20:38:12)
标签:

历史密码

文裁缝

中国工人出版社

穆桂英

杨家将

文化

节选自《历史密码:揭秘历代悬案疑案》,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

 

 

  真假杨家将——穆桂英挂帅竟然是慕容家族的荣耀?

 

  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祖孙三代都是北宋抗辽的名将,《杨家将演义》将他们骁勇善战的事迹演绎成为“杨家将”故事,广为流传,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然而这本小说为了增加趣味,虚构了许多杨家将没有的人物和事件,比如说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杨六郎攻破幽州城、十二寡妇征西等等。添加了许多荒诞不经的情节,如八仙中的汉钟离和吕洞宾斗法。历史上确有杨家将其人其事,其中以杨业、杨延昭、杨文广三人最为出名,但他们的事迹远没有小说中描写的那么神奇。

 

  那么真正的历史是什么呢?对于这段历史该作如何评价?近年来史学工作者在这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工作。但是还存在一些分歧。

 

  第一,杨业早年抗宋错不错?历史上关于杨业的记载比较详尽。杨业(一作邺),本名重贵,并州太原人。据山西代县杨忠武词保存的《杨氏族谱》记载,杨业是汉太尉杨震少子杨奉的后代。杨业20多岁到太原,受到北汉重用,任保卫指挥使、建雄节度使,骁勇善战,屡建奇功,国人号为“无敌”。北汉帝刘承钧时赐姓刘,名继业,又升任为侍卫新军都虞侯 (五代时的高级军官)。这时赵匡胤图谋统一全国,杨业劝北汉皇帝刘继元归宋。开始,刘不听,却依靠契丹支援与赵匡胤抗衡。多次交兵,赵匡胤屡攻太原不下。宋太宗即位后亲征攻北汉,刘继元终因国力不支,于太平兴国四年(979)五月六日向宋太宗投降。在与赵光义作战中,杨业屡建军功,此时仍然坚守城南苦战。赵光义久闻杨业是员勇将,便命刘继元派亲信前往劝降,杨业才归宋。宋太宗当即予以嘉奖,恢复姓杨,名业,不久对杨业委以重任,任命他为右领军卫大将军、郑州防御史。同年十一月,宋太宗以杨业老于边事,洞晓敌情,任命杨业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担负防御契丹的重任,并给予丰厚的赏赐。

 

  对于杨业抗宋,一种意见持否定态度,认为这是杨也一生中不光彩的行为。理由是:经过数十年战乱,当时人们渴望统一,而北宋出兵讨伐北汉,正是适应了这一趋势。杨业率兵抵抗北宋,势必不利于全国统一,阻碍了历史的发展。而另一种意见认为,统一固然是当时的历史大势所趋,但是究竟由谁来统一,当时并没有现露出北宋的一统大局迹象。五代末年并存的几个政权都有资格统一,关键就在于其中的力量对比。再者,杨业从青年时代就在北汉政权中任职,当时赵匡胤还没有君临天下,杨业不可能过早的降宋。至于日后率兵抵宋,不过是各为其主而已,不应对他过多苛求。

 

真假杨家将——穆桂英挂帅竟然是慕容家族的荣耀?

 

 

  第二,杨业之死是谁的责任?根据小说所述,害死杨业的罪魁祸首是潘美。在雍熙三年宋军北伐时,潘美是西路军主帅,杨业是他的副手。由于潘美对杨业的才能非常嫉妒,所以在杨业乘胜追击时,故意囤兵不动,又不给予粮草供应,最终导致杨业兵败身亡。关于《宋史 杨业》中也有如此一段记载:“主将戍边者多忌之,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帝览之皆不问,封其奏以付业。”当时杨业尚未伐辽,还在驻守雁门关,任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而在杨业之上的主将是谁呢?杨业虽没有指明,其实就是指潘美。

 

  然而有人反对这一观点,按照《宋史·杨业传》中的记载:“美不能制”。潘美在此事中主要有领导责任,责任就在他身为统帅,未能有力节制王侁的轻敌妄动,此外实在不能再追究他什么了。部分历史学者更认为,当时王侁是监军,宋太宗一朝,监军权力甚大,潘美虽是外戚和主帅和名臣,但也受制于王侁,故此害死杨业的大半责任,应该在王侁而不在潘美身上。而且历史上的潘美是一位老成持重、屡著战功的骁将,与杨业共事七年,一直配合默契,这次又何必对杨业蓄意陷害呢?对于王侁的陷害的说法,理由如下:当宋军失利退守代州时,杨业首先提出不与辽军正面交锋、改由小路进袭朔州,但王侁拒而不听,硬逼杨业率军迎战辽军主力,但自己又不按照原定计划策应,从而导致杨业全军覆没。关于这些说法,似乎有些道理,但是也有一些缺陷。首先,史书上并没有记载王侁和杨业的矛盾。《宋史·王侁》只是简单地说:“侁性刚愎,以语激杨业,业因力战陷于阵,侁坐除名,配隶金州,”史籍也没有记载王侁通敌的证据,所以王侁的决策仅仅是指挥失误。另外,《宋史·杨业传》中明确记载:“以西上阁门使、蔚州刺史王侁,军器库使、顺州团练使刘文裕护其军”。也就是,当时同时为监军,还有刘文裕。刘文裕官职王在侁之上(团练使高于刺史),并且刘文裕是外戚,有相当沙场经验。也就是说刘文裕在军中权力,不应低于王侁。潘美则是忠武军节度、韩国公,外戚身份,开国重臣。王侁监军权力再大,也不可能只手遮天。

 

真假杨家将——穆桂英挂帅竟然是慕容家族的荣耀?

 

 

  第三,杨门女将的真相如何?佘老太君,原名佘赛花,是杨业之妻,杨府的老祖宗。后代在戏曲中演她百岁高龄,在面临辽兵入侵宋境,仍能挂帅领兵,赶走契丹兵,实在是让人敬佩。但是很多相关史料却不见记载有佘太君的事迹,那么究竟历史上是否真有佘太君其人?有学者经过考证,历史上确实存在佘太君其人,不过佘太君不姓佘,她本姓折,后人讹传,所以就改成了佘姓。杨业年轻时,在离石、临县一带的七星庙驻防,迎娶了府州折家的女儿。折家屡世居住在陕西府谷,从折氏曾祖以来,世袭军职,多次参加抗辽战争,而杨家也是世居此地,代代习武,两家正所谓是门当户对,天作之合。那么佘太君的称谓又是怎么来的呢?按照宋制,凡是有功之臣的妻、母都要有所封赠,以示奖励。宋太祖赵匡胤当初建制之时,就下诏制定文武群臣母妻的封号,其中庶子、少卿、刺史等的母亲封为县太君,妻子封为县君。而折氏的儿子如杨延昭等,位居刺史之上,他母亲应受封为某县太君的,所以后来人们就叫她佘太君了。佘太君精通武艺,善骑射,训练以婢仆为主的家兵,上阵打仗,助夫立功,但是对于杨门这样的习武家庭而言,这本是平常的事情,所以没有佘太君立传也不足为奇。

 

  杨门女将中除佘老太君以外,还有另外一个受人瞩目的女将,就是穆桂英。戏曲中多次讲穆桂英领兵挂帅,充当大将,频频扭转战局,然而穆桂英在正史中也未有记载。所以不少人对穆桂英本人的存在提出了质疑,甚至有人提出观点说不仅穆桂英是虚构的,而且杨宗保这人在历史上压根就不存在。也有人说穆桂英这个人是虚构的,但却可以从杨氏的眷属中找到原型。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有位堂兄叫杨琪,此人曾娶慕容氏为妻,而穆桂英的姓也许是“慕容”氏的转音,“桂英”也只是民间通俗的名字,戏曲小说本就允许改编,这样以慕容氏为原型的穆桂英这一形象就很快流传开来。况且,慕容氏是当时鲜卑大族,也是世代习武,与杨家通婚也是不无可能,不过终归猜测,没有真凭实据。

 

真假杨家将——穆桂英挂帅竟然是慕容家族的荣耀?

 

  第四,杨业到底有几个孩子?传统戏曲中,杨老令公与妻子佘老太君一共生有九个孩子,七儿二女。然而《宋史》中的《杨业传》记载说杨业共有七子,而南宋李焘所著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七中则说杨业仅五子。至于南宋王称的《东都事略》中却只指出杨延昭一个儿子,从诸种史料看来,到底杨业有几个孩子呢?现在很难说清楚。

 

  杨业的孩子中留有盛名的一个是杨延昭,他本名延朗,为避宋皇室“圣祖”赵玄郎的讳,改名为延昭。北汉天会元年生于太原,宋大中祥符七年卒天高阳关戌所,终年五十七岁。杨延昭在元代罗烨《醉翁谈录》中称为五郎,在《保德府志》和《杨家府演义》中说是四郎,但清代康基《晋乘搜略》中却说是六郎,而民间戏曲中也都说是杨业的六子,传着传着,杨延昭就成了威震三关的“杨六郎”,深受其部将边地人们的爱戴与契丹军的惧怕。

 

真假杨家将——穆桂英挂帅竟然是慕容家族的荣耀?

 

    杨业的四子也是颇受后人争议的人物。杨四郎在正史中记为延环,而在民间戏曲中叫做延辉。元曲中曾说杨四郎在两狼山战役后即失踪了,而在明代《杨家府演义》中说杨四郎在战斗中并未失踪,而是被辽兵捉住,受到了萧太后的招降,但杨四郎宁死不屈,慷慨陈词。萧太后很喜爱杨四郎的一身好武功,又见得杨四郎生得一表人材,于是将琼娥公主许配给杨四郎,这样杨四朗就做了契丹人的附马,在后人的眼中他变成了一个屈膝气降,叛君忘父的坏人。《宋史·杨业传》中却记载,杨业占殁后,杨四郎被朝延封做了殿直官,并未有变节行为。

   历史上确实有杨家三代血战报国的事迹,但是肯定有一些虚构。作为封建朝廷,通过宣传杨家将,强调忠孝的思想,而在民间的流传,则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英雄的怀念。

 

购书链接:
 
历史密码1:淘宝68折 拍拍68折 当当网城 卓越购物
历史密码2:淘宝68折 拍拍68折 当当网城 卓越购物

真假杨家将——穆桂英挂帅竟然是慕容家族的荣耀?真假杨家将——穆桂英挂帅竟然是慕容家族的荣耀?

 

我空间的其他文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