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抓住命题规律
然说,2007年命题的主旋律是稳定,但“稳中求变”依然是命题者不懈的追求,具体地可以分析出四个定位:
定位一:试卷结构的变化及分析
进一步研究、明确各题型的考核功能;缩减试卷长度,增加考生的思维空间;控制难度,适当加大试题的跨度;加强开放性、增加选择性以利于能力考核。
考纲把原来的“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改为“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适当的难度和必要的区分作用”。这充分说明:
1.测量理论在命题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以确保“较高的信度、效度”;
2.难度要符合各地考生的实际,总体控制在0.55~0.65的范围内。如数学考纲对易、中、难题的比例有了更明确的规定,以容易题、中档题为试题主体,较难题只占30%,这说明试卷的总体难度肯定要降低,主要是在三角函数和立体几何两个方面降低难度。
在高考中三角函数原本就是强调其工具性,而立体几何难度的下调还和近两年中学备考过于求难有关。高考时,三角函数与立体几何难度下降,势必其他内容难度就要上调,可能包括导数、函数等方面的试题。
3.为保证必要的区分作用,必须加大试卷上试题的跨度,同时对一道大题而言,要尽可能做到“入门容易、深入难,层层把关”。
定位二:重点考查学科的主干知识
高考命题强调主干知识的应用,在操作中:
1.强调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探究学科的思想观念、研究方法和学习策略。
2.主干知识构成试卷的主体。
3.在知识网络交汇点命题。
4.重视主干知识的本质理解和多角度应用。
2007年的高考在继续发展上述思路的基础上,尤其强调实用性。
如语文学科的工具性。2007年考纲,在字音和字形识别的要求上,都加了“常用字”的限制,明确了考查范围,就是考查常见常用的易读错写错的字词,不鼓励大家花精力钻研冷僻、繁难字。在作文发展等级部分增加了“论据充实”的要求,导向性非常明确,更加强调了写议论性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文章流于空泛。
再如数学学科,考纲在“知识要求”上将“了解:要求对所列知识的含义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知道这一知识内容是什么,并能(或会)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它”,改为“了解:要求对所列知识的含义及其相关背景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知道这一内容是什么,并能(或会)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它”。增加了“相关背景”要求考生重视知识的背景及形成过程,突出其实用性。在“能力要求”上将“运算能力:会根据法则、公式进行正确运算、变形和数据处理;能根据问题的条件,寻找与设计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改为“运算能力:会根据法则、公式进行正确运算、变形和数据处理;能根据问题的条件和目标,寻找与设计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在实施运算过程中遇到障碍而调整运算能力”,改为“在实施运算过程中遇到障碍而调整运算能力以及实施运算和计算的技能”。问题的目标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方向,学会分析目标,按照目标的指引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是考生应具备的重要能力。
在冲刺阶段,要狠抓核心、主干知识,复习一定要围绕最核心的知识来进行。
如物理学科,研究近几年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高中物理中核心知识点有以下内容:受力分析、物体的平衡;匀变速直线运动、牛顿三大定律;平抛运动、圆周运动、人造卫星、万有引力;振动和波;动量、动量守恒;动能、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电场力的功与电势能的改变;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减)速和偏转;欧姆定律;安培力、洛仑兹力及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圆周运动;电磁感应定律;反射定律、折射定律、折射率;各种射线的特征及应用;光电效应;核能、爱因斯坦质能方程、核反应方程;物理实验。
定位三:能力考核的主要方向
近年来的高考试题,都是抽样考查知识、全面考查能力。为配合、促进新课程改革,高考必将逐步落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重视本学科与个人、社会、环境及其他学科之间的广泛联系、相互作用。具体要求:
1.要求考生变背知识为用知识。如文科避免死记硬背的内容,试题有发挥余地,甚至允许考生发表不同见解。当然记忆也是高考必备的一种能力,语文《考试大纲》明确指出: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2006年为“语文能力最基本的层级”)。
2.淡化常规难点,对模式化的备考方式进行冲击。如理科减少繁琐计算,突出考查思维过程或解题过程,评分标准应该是“过程重于结果”。
3.重视学科思想方法,突出强调学科特有能力的考查。高考导向作用除引导中学推进素质教育外,还要引导考生科学地学习。高考各科命题应该符合考生的学习规律和不同学科的学习特点,引导和促进考生科学地学习,而不是违背学习规律和扭曲学习特点,误导考生。
如在《考试大纲》生物学科中增加了“能用文字、图表、图解等形式阐述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尤其是图解的要求。对能力的要求也更具体,更高。
4.强调综合能力,探测潜能,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考查。
考生在后阶段复习中,应对照考纲,对照教材,重视基础知识(包括原理、概念、事实)和基本能力(包括技能、方法、思路),以及基本理论和观点的掌握和理解运用,并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定位四:创新的基本操作
1.加强选择性。命题时增加问题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2.利用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提出新的设问角度。如考查考生学习新知识、应用新知识的能力。
4.加强对考生的人文关怀。站在考生的角度命制试题,而不是有意地为难考生。
5.试验性的创新题。在考查学科本质、思想方法的基础上,在结构设计上多角度大胆创新。
6.探索各地的地方特色。
如化学高考试题淡化了死记硬背的内容,弱化了解题技巧,对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逐渐提高。试题的内容考生很熟悉,入门容易,但要获得高分并不容易。试题避开了以往的一些经典试题以及人们习惯的命题模式,如2006年高考理综卷中的化学试题第Ⅱ卷中的四个大题,没有按往年中学化学的“四个知识版块”来设计,而是考查化学知识相互渗透,考生不适应。就考查的知识点来说并不是很大,但考生就怕“变”和“新”。
再如地理高考试题提供信息的载体多种多样,但无非是文字信息、图象信息、表格数据信息等,且多数高考题目的信息,是考生平时训练少见和教材以外的信息。考生在答题时尤其要注意不同题干对某些原有信息提供条件的修改和重新设定条件,注意题组中的几道题目间的某些因果联系和同一信息的反复利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