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高考成绩+个人潜能——填报高考志愿两个基本点
每年高考填报志愿都让家长和学生头痛,因为要考虑的因素太多,总是左右为难,举棋不定。那么到底什么是自己的“最佳”专业?在确定“最佳”专业时,应该考虑哪些现实因素呢?
高考志愿是指高考考生在选择自己愿意就读的高校与专业时,按规定向招生部门和高校就自己的决定所表达的书面意见。通过填报高考志愿,一方面,考生表达了自己的要求,包括希望就读于哪种学校、哪所大学,喜欢什么专业等;另一方面,各高校又以学生填报的志愿为其录取的基本依据,从众多的报考者中择优选拔合格的新生。高校与学生之间的这种“双向选择”,正如人们求职、找工作实行的“双向选择”一样。
填报志愿是高校招生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无论对考生还是对学校和招生部门来说,都是不可忽视的。高校录取新生,既要以文化成绩为主全面考查学生的德智体条件,又要切实尊重考生志愿。对文化成绩上了线的考生,学校应严格按志愿录取。特别是实行学生缴费上学,毕业后自主择业的高教体制后,考生志愿将更加受重视、受尊重。因此,高考志愿不仅极大地关系到考生能否进入相应理想的院校、专业,关系到高校能否挑选到合格的学生,更关系到国家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考生、家长、学校乃至社会都应重视填报志愿这一环节。
但是,在近几年招生中,却出现了有的学校(专业)报考人数过于集中,有的学校(专业)第一志愿在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的人数为计划招生人数的2倍、3倍乃至4倍、5倍之多,“撞车”现象严重;而有的学校某些专业却很少有人或无人填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主要是一些考生和家长对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毕业生的使用情况以及社会需求缺乏了解,同时更重要地是对自己的潜能和优势也缺乏清楚地了解。因此高考志愿出现了很多误区,如争挤热门倾向,“钱途”倾向,包办倾向,盲目攀比倾向,名校倾向,兴趣至上倾向等。陷入这些误区并最终使考生上演“悲剧”,无不和忽视个人潜能发展相关。
但由于选报志愿是个复杂问题,受“双向选择“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在人生第一次重大决策时,在选择未来“最佳”专业时,要综合考虑和研究很多因素,但概括起来应是两大因素:一是外在的现实因素,也可以认为是短线因素,二是内在的个人潜能发展因素,也可以认为是长线因素。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应建立在这两个基础上来综合考虑, 通过前者可以先圈定报考的院校,通过后者可以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
(2)就业因素。把将来毕业后求职是否方便放在第一位,其它因素作次要考虑。这往往是一类很有把握上线被录取的考生。能否容易找到工作,这也是家长非常关心的因素。因为家长深有感触,这几年我国的职业需求情况变换很快,甚至很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孩子苦恼,家长痛心。基于这种考虑,本应无可厚非,但有些家长过于把这个因素放在首位,而忽略个人的潜能发展,将会得不偿失。原因有三:其一是职业“特点”变换很快,难以把握,当你认为很“热”的时候,可能快到“冷”的时候了,这和炒股一样,此一时,彼一时;其二即使找到了需求很大的专业,如果做得不开心或不够出色,或者说不适合这种职业,同样也容易淘汰。因此,家长和考生们切莫被眼前“火热”的就业形势所误导,在充分考虑就业前景时,同时别忘了自我潜能是否能在这个领域得到大的发展。
(4)名校因素。非名牌大学不去,这是一部分“尖子”学生的普遍想法。如果仅仅是为了炫耀和光彩,而和自我潜能发展的专业相去甚远,可能获得的是暂时的“面子”,同时也得到了终生的悔恨。据调查,在目前名牌大学校园中,相当一部分同学不适应本专业的学习,惜日的“天之骄子”突然变成今日的后进生,自然难以承受这种打击。轻微者,烦躁、失眠;严重者,精神崩溃、侵害他人或自杀。其实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选择更符合自我潜能发展的专业,即使院校稍微逊色一点,但对自己的成才大有好处。在考虑名牌大学的同时,不要忽视专业。因为专业将可能终生与你为伴,而学校只与你相处短暂的时光。未来社会虽然需要通才,或复合型人才,但专业更是立足之本。选择了更能充分发挥潜能的专业或职业,你的人生目标就会更远大,就不会为眼前的考试、暂时的排位斤斤计较,因为你更醉心于创造社会价值,更醉心于迈向自我实现的境界中。
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说,需要把升学、就业、成本和潜能发展等几个因素综合兼顾,统筹考虑。事实上,许多家长,还有更多的因素要考虑,如考生身体状况、院校或专业竞争状况、地理方位、院校条件等,但无论如何你必须了解自己的潜能和优势,因为命运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未来最大的赢家是善于控制自我的人。
鉴于上述情况,考生在报考专业时,除了考虑到报考学校、经济条件、就业情况和专业发展前景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要考虑自我潜能发展的因素。影响一个人潜能发展的四个重要因素是:学科兴趣、生涯动机倾向、能力发展的优势所在、以及自己的个性禀赋特点,并对这些方面予以全面、综合地考虑和分析。
前一篇:煮酒说水浒-开卷解谜
后一篇:煮酒说水浒-开卷解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