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物大纲解读
具体变化如下:
1.在第2项“实验与探究能力”中,分解成4个方面的能力要求,增加了“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的运用”的要求,其中生物知识内容表列出的是17个课本实验。将原《考试大纲》“能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性研究”具体化为第⑶条“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确认变量、做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处理和解释数据、根据数据做出合理的判断等”。这对实验复习有具体的指导作用。在第⑷条中“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作出恰当的评价和修改”,指导我们在复习中要进行实验方案的评价和修改的训练。
2.将去年《考试大纲》中的第4条“了解生命科学发展中的相关重大热点问题及其对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意义”并入到新大纲第3项“获取信息的能力”的第⑶条中,表述为“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注意其中增加了“技术”。
考试范围表述的变化
1.在细胞器中恢复了“液泡的结构和功能”。
2.在生物的新陈代谢中增加了说明“C4途径不做要求、共生固氮的途径不做要求”,注意是指两个“途径”;将去年考纲中“糖类代谢、脂质代谢、蛋白质代谢”三个条目合并为“糖类、脂质和蛋白质代谢”一个条目。
3.去年《考试大纲》遗传的基因规律下有8个条目,现合并为“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两个条目。只是表述的变化,内容并未减少。
4.将去年考纲中“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改为“生命活动的调节”,免疫仍包括在其中,增加了“其他植物激素”。去掉了动物激素括号内的内容,但实际内容并未减少。明确了“免疫学的应用不作要求”。
5.在微生物和发酵工程中明确了“酶工程简介不作要求”。
6.在“实验”中删除了“学习微生物培养的基本技术”,现在是17个实验。
依纲抓本,夯实基础。去年,生物试题体现了回归教材的命题趋向,选修教材所占的比例较大。今年备考,虽然考纲更加关注对能力要求的考查,但仍离不开如何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去分析、去解决实际问题。考生应将立足点应放在教材上;此外,还要注重知识网络的开放性,使知识点间的联系更广泛、更优化;切实提高分析综合能力、图文转换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使得做题时那种“基础题目做不对,中档题目做不全,难题又做不了”的局面得到扭转。
选修必修交叉,知识相互渗透。考生不需要将选修教材内容去深化、去扩展,而是应更多地从学科内综合的角度注意两本书知识间的有机联系。如:水和无机盐、血糖、体温调节与新陈代谢、生命活动调节的联系;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电子传递和光合作用过程的联系等。
注重对教材显性和隐性实验的理解。既要重视课本中单列实验的复习,还要注重挖掘课本内容中的实验素材,要真正理解课本中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并能对实验进行综合分析和应用。
此外,课本科学史中有很多以文字形式呈现的经典实验,还有许多知识点本身就是实验的结论。这些隐性实验我们也要一一明白。无论实验原理,还是实验步骤的安排、实验结果的预测和解释,都要求我们用规范的生物学语言去表述。
文章引用自:中国工人出版社 《状元是这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