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高考复习之诗歌鉴赏
在中华文学浩瀚的海洋中,诗歌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其精炼的表达、凝练的语言、或含蓄或开放的情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又一幅美丽的画卷。当然,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古典诗歌在高考中也倍受青睐,但是对于很多同学来说,诗歌鉴赏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我们如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字词
朱光潜老师曾经说过,旧体诗的妙处在简练,简练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典型性,能代表或暗示出言外之意。经诗人推敲而出的能最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其情意的词语,往往是“炼字”得来的。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中的“合”与“斜”两个字就是妙笔,以动写静,读来令人回味无穷;又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前者以动写静,后者以声配态,都属炼字。所以鉴赏诗歌的时候,可以先从字词这个点上着手,要有一副火眼金睛,不仅能够从一首诗歌中发现那些经过精炼后传神的、富有深意的词语,而且要知道这些词语的妙处之所在,并且能用恰当的语言将之表达出来。
二、艺术手法
每一位诗人都会借助一些特别的方式或者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些手法是诗歌鉴赏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大多数学生的头疼之处。对于这一点,我的建议是将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有关手法方面的东西加以总结,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手法库”。在做题的时候直接从库中调取相关资料即可。下面我就从我的“手法库”选取几个例子以便读者参考。
(1)象征。如孟浩然《望洞庭湖呈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奇正与梦则,波撼岳阳城。”就是象征盛唐的气象。(2)烘托。柳宗元《小石潭记》描写潭水清澈就用烘托手法:“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3)用典。巧用典故,化用前人的诗句,这一点表现十分明显,一般只要有相应的知识储备都可以看出来。如《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中就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句。
三、思想感情
每一首诗歌都是一座桥梁,将作者的思想感情以特定的方式传送给我们这些后来人,这是作品的主旨之所在,也是我们鉴赏诗歌的关键。当然,作为中学生,我们面临的是高考,我觉得将诗歌分门别类是应对高考试卷中诗歌鉴赏部分的好办法。下面我举几个例子吧:
如边塞征战诗,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对于建功立业的渴望、报效祖国的豪情、苍莽雄奇的边塞风光、塞外生活的艰辛、征夫的离愁、战争的残酷、对于帝王黩武的不满等等。又如怀古咏史诗,一般都采用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的手法来表达对于现实的不满和愤懑或者是对于前贤的追慕等等。
提高诗歌鉴赏能力需要长期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还是可以掌握并归纳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以备不时之需。
文章引用自:中国工人出版社 《状元是这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