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唱片业“不务正业”

(2009-06-16 23:07:24)
标签:

杂谈

分类: 公司产经

唱片业“不务正业”

如今的唱片公司变得不再“执着”,“不忠”、“不务正业”在他们的经营理念里变得越来越褒义。

 

文︱《小康·财智》记者  晁珊珊

 唱片业“不务正业” 太麦副总裁詹华

 

【背景】

今年418日,北京工体的“纵贯线”演唱会在自己的首张单曲《出发》中落幕,530日 “纵贯线”又在成都开唱。罗大佑、李宗盛、周华健、张震岳这四个老男人,从37日的台北小巨蛋演唱会就开始边造势边打出“纵贯线救市唱片业”的振奋旗号,对曾经辉煌而今朝不再的滚石来说,这无非是为“纵贯线”宣传的又一别有新意的广告。也许滚石的总经理段钟潭和纵贯线的经纪人黄静波比谁都清楚,又有哪个“组合”能够挽救如今的唱片业呢?

现在的唱片公司和十几年前相比已经是全然不同的两种商业模式了,为迎合市场的变化而成功转型,并非所有唱片公司都能做好。从十几年前大大小小的唱片公司在内地集体开花,到现在只剩下几家盘踞鼎立的割据状态,大浪淘沙的结果无非是适者生存。

 

 

 

 

【开篇】

 

莫艳琳最近一直都在录音棚里忙着录制自己的新单曲,近几个月的时间也都被录制歌曲的相关工作排满了。2004年太合麦田(以下简称太麦)刚成立的时候,和麦田总裁宋柯相识多年的莫艳琳成为了麦田的一员,并分别在2006年和2008年成功录制了自己的两张专辑《顽固独身主义》和《宅情歌》。莫艳琳喜欢自己的工作状态,她觉得公司很尊重创作者,给了她很大的自由空间。

在问到现在唱片业整体经营情况遭遇下滑,是否对她造成影响的时候,莫艳琳对记者说:“我只关心做好我的音乐,别的都不太在意,有了困难就也会出现新的解决办法。”

莫艳琳说得没错,如今很多唱片公司都开始另辟蹊径了。

 

【正文】

 

唱片公司“不忠”

上世纪90年代,内地流行音乐的全新起步促成了一大批唱片公司的兴起,在内地主流的唱片公司中,无论是国有的还是民营的唱片公司都各有专长。红星做摇滚出名、大地做民谣起家、星工场主要做流行音乐等。由于那时的唱片公司规模都不大,基本是以自己的唱片销量为最主要的盈利点,虽然也有盗版,但是对行业的整体冲击并不是很大,唱片公司的经营状况和独立生存空间也都不错。

1997年到1999年,内地唱片公司经历了3年的隆冬时节。高晓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盗版和自费歌手两头夹击,几乎把整个行业给毁了。”接踵而来的是五大唱片公司(BMG、环球、索尼、百代、华纳)进军中国,更是给本来岌岌可危的内地唱片市场雪上加霜。五大唱片公司采用的是全新的国际经营模式,收购内地一些小的、但有实力和发展前景的唱片公司。

当时很多音乐制作公司如果不争取被国际大公司收购的话,可能就失去了与其他较大唱片公司竞争的支撑力量。麦田的副总裁詹华对记者说:“当时因为麦田有朴树,并且华纳也看重了内地校园音乐这一块儿的市场,所以华纳注资麦田,于是在20002月两家公司正式签约成立了华纳·麦田。”

太麦副总裁詹华对记者说:“小的唱片公司想要做大,如果没有较大资金的合作基本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变成了有国际背景的公司以后,就能够出更多的唱片,也会吸收更多的艺人进来,麦田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2004年,詹华走进麦田的时候,麦田又华纳分道扬镳,而与太合公司合作成立了全新的太合麦田音乐公司。对于麦田这次改嫁太合,用詹华的话来说:“麦田成就了一个从独立的音乐制作公司到依附于大的国际公司,再到一个全新的太合麦田,可以说是几年来麦田的全新变化。”

2004年的唱片业还有一声不小的隆雷——那就是华谊兄弟与战国音乐的联姻。成功发掘了羽泉组合的战国音乐,要想在岌岌可危的唱片业中生存下去,也必须靠树乘凉。与华谊兄弟联姻成立的华谊兄弟唱片公司在当时并不景气的内地唱片业来说,无疑是一次不小的震动。

当时任华谊兄弟音乐公司总经理的王中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唱片市场的现状并没有这么悲观。”其实,王中磊早已有了自己的算盘:“华谊旗下艺人经纪公司的四十位多位签约艺人,都将有可能向歌坛发展,目前已经计划为李冰冰、杨若羲等艺人录制单曲,而由羽泉、黄征、佟大为、李冰冰、夏雨、任泉等共同演唱的歌曲《奇迹》则是华谊音乐成立后的首部作品。”

正是因为在唱片业发展和转型的不同阶段,唱片公司以“联姻”、“改嫁”的方式迎接了一定的“资本注入”才能一直坚守至今。如今像麦田、华谊兄弟等曾经遭遇联姻与改嫁的很多唱片公司都生存了下来,有的还获得了风投的支持,实属他们“不忠”的成果。

唱片业弃“旧业”

近年来,互联网下载让传统唱片业集体走向衰退,这比十几年前的唱片盗版对整体唱片业的打击更加巨大。很多在90年代走红的一些唱片公司,比如红星、星工场等都已经倒下去了,生存下来的唱片公司也是靠资本注入策略活下来,但是要发展,光靠有国际背景的大公司支持是完全不够的。

进入新世纪,很多唱片公司开始尝试新的转变,数字化转型和裁员成了那几年生存下来的内地所有唱片公司的共同举措。太麦副总裁詹华对记者说:“其实音乐公司的核心价值是版权和艺人,有好的艺人和好作品的版权,音乐公司就有发展,唱片只是一个载体。至于版权怎么换钱?最早是黑胶、后来是卡带、再后来是CD,现在变成数字格式了。只要作品的版权在我这里,我就有可能生存。”

版权保护在中国还处在一个待发展的阶段,由于中国的版权保护制度和法律都不很完善,所以给整个唱片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障碍。所有的唱片公司无一例外地一直在呼吁版权保护。

很多唱片公司面临着传统唱片萎缩,急需寻找新的盈利模式;唱片公司销量下降,向数字化转型获得盈利这两方面的难题。太麦副总裁詹华对记者说:“我刚入行的时候,只要唱片公司有几个有影响力的艺人,就能生活得很好了。1996年左右,那时候郑钧、田震、朴树等好多艺人,轻轻松松就能买100多万张,而上百的销量支撑一个小的音乐公司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但现在唱片一般平均只卖个几千张,和以前相比是一个什么概念?即使像李宇春这样的艺人就是能买到二、三十万的样子,但是制作成本跟以前相比也不一样了。”

互联网和唱片公司从一开始相处得就不是非常融洽,传统唱片公司的饭碗被互联网不留情面地抢夺,盗版下载使得多数唱片公司手足无措。詹华说:“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即使有CD的盗版——比如上世纪90年代,当时号称有90%的盗版,即使光是那10%我们也能卖一百万到二百万张唱片。”互联网的风行让传统唱片业的销售渠道毙命,想要生存,就必须转型。

1999年到2003年,在面临互联网下载使得唱片业集体走向衰退的情况下,滚石内部做了大量的讨论,其中所作出的重大转变之一就是——首先是转型成为一个数字化的公司。紧接着在2000年滚石公司就成立了滚石移动,并将滚石唱片的数字版权给了它。

数字音乐这个领域,传统唱片公司也没有多少有盈利空间,整体唱片业都是相对弱势的。詹华对记者说:“比如说中国移动现在垄断了彩铃的渠道,如果你想要卖出你制作的数字音乐彩铃,只能是移动这个垄断者说了算,即使人家给出的价格低,我们也必须往外卖。”这听起来更像一个做好了东西但没地方卖的买卖;唱片公司就像那个“伐薪烧炭”艰苦耕耘却只换来微薄回报的“卖炭翁”。目前太麦和移动、联通虽然都有业务往来,却也都处于“伐薪烧炭”的困境中。

以太麦为例,数字音乐目前仍是公司的主要盈利点之一。根据詹华的介绍,在传统唱片销售萎缩之后,数字音乐的盈利在逐年上升。詹华说:“传统唱片销量从1996年麦田音乐制作公司刚成立时的差不多100%的盈利,到2004太麦成立时的每年的1/3,逐年下降到1/4,然后是1/5……到现在大概占到公司盈利总量的1/81/10之间。但是数字音乐这一块儿现在是太麦的主要盈利方面,大概每年至少占到公司盈利总收入的1/3。”

从传统唱片盈利到数字音乐盈利的转型,唱片公司开始不务正业起来。

 

唱片公司“曲线救国”

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音乐公司只从单方面渠道获利是难以想象的。2006年,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CMMS数据显示,看电视、上网、听音乐、唱卡拉OK,听音乐会等娱乐方式构成了中国人的立体娱乐空间。娱乐整合营销从而成为很多音乐公司拓展和开发的项目。詹华对记者说:“麦田和华纳合作的时候,宋柯就开始这方面的尝试了。公司曾尝试过为摩托罗拉、QQ、统一等一些品牌做一些他们需要的营销活动,像围绕品牌的艺人代言、艺人演出和商业活动等。这方面大概现在能占到公司收入的三分之一。”

“纵贯线”的经纪人黄静波在接受采访时说:“音乐产业过去的这10年,内容制作越来越低龄化,大家几乎都是在为12岁到20岁的年轻人做音乐,基本上都是偶像。”当然对于唱片销售来说,这并不是一个拥有强大消费能力的人群,但是对很多品牌来说,这却是一个他们更关注的年轻人市场。于是偶像为产品代言成了音乐公司开拓的新方面,现在挑起了承担太麦主要盈利的大梁。

詹华对记者说:“这就像为什么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蒙牛和伊利要请那么多代言人‘轮番轰炸’一样,他们愿意利用一些明星资源和娱乐资源来扩大自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当然除了明星代言以外还有很多其他不同的方式,例如今年蒙牛要做一个五场的全国巡演,但是对以蒙牛单方面来说可能不是很好操作的。因为它毕竟不是做音乐制作和演出的公司,所以他们就会请专业的音乐公司和演出公司来做这方面的事。像这样的整合营销活动现在太麦也比较多。”实际上,策划和执行这方面的内容,唱片公司看上去更像一个公关公司,只不过他们的业务偏重的音乐和娱乐元素更多,而真正的公关公司,在音乐和娱乐这方面的专业性稍弱。

“朴树与windows合作的《冲出你的窗口》广告歌,还有朴树跟丰田的广告歌,以及达达乐队给MM豆做的活动等。”詹华对记者说。在唱片销售不景气,移动强势的情况下,类似的娱乐整合营销也成为很多唱片公司的关注重点之一。

签下了艺人的经济合约后,艺人在各种商业演出和商业活动中的分成也成为唱片公司主要的盈利内容之一。詹华对记者说:“像有一些大型的商业演出,可以说每年在全国二、三线城市的演出量是很大的,这样我们的艺人就可以跟着走。这方面在公司最近几年的盈利中一直占得比例就比较大,每年基本上能占到三分之一左右。”“走穴”不仅成为艺人扩大知名度的好途径,也成为了音乐公司得以盈利的好方面。

 

 

 

像海蝶唱片公司、北京唱片公司等很多唱片公司开始了类似的营销模式。如今在五大唱片在中国的割据状态渐渐被打破,绝大一批民营唱片公司异军突起。相对于大的唱片公司,他们更能审时适度、更能迎合市场。橙天娱乐的工作人员向记者透漏:“我们公司更偏重传统音乐营销这一块儿。”这在如今的唱片业中已经极为罕见的了。因为橙天娱乐主要是以影视打头炮,他们有很强的经济支撑唱片业这一块儿。而海蝶音乐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从音乐制作到企划包装再到宣传、发行,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北京唱片公司也是走集音乐产品的策划、制作、发行、艺人经纪、版权经营等项目为一体的专业娱乐整合营销路线。

 

 

从开始单单依靠艺人的唱片发行量的版税获利;到转型数字音乐,与移动合作占取彩铃业务;再到全面的与品牌合作为品牌做娱乐整合营销;再到签约艺人,获得艺人演出分成……唱片公司在不断变换和开拓着自己的经营模式和经营内容,在目前音乐产业链的任何一个环节中都能找到唱片公司留下的一笔,或许,“不务正业”就是现在整个唱片行业的生存之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投资戈壁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