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矿生:新加入的律师怎样尽快融入团队中?

标签:
杨矿生 |
一个月前,我们刚举办了欢迎郝俊杰律师加入中同刑辩团队的迎新会,现在又一次召开迎新会欢迎张靓和索朝两位律师加入中同刑辩团队,可以说是喜事连连。
任何一个加入中同刑辩团队的人都是和中同所有缘分的人。比如,张靓律师和赵铭律师是因在同一个案件中分别为第二被告人和第一被告人同台辩护而结缘的。更让人高兴的是张靓律师的硕士生导师是彭新林教授,彭新林教授和我们中同刑辩团队有着深厚的情谊。索朝律师第一次到中同所来参观时,就赶上了郝俊杰律师的迎新会。他不仅主动参会观礼还现场发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因此和中同所结下了缘分。
刚才大家纷纷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词,对两位新同事也给出了很多好的建议。我们的迎新会不仅表达了老同事的欢迎之情,也让新老同事有机会进行相互了解。对新同事而言,也是一种特殊的培训。这种活动在中同所举办了多年,已成为了展现中同所“秉传承之道”文化氛围中的一道风景线。
看到两位朝气蓬勃的新同事,我真心地希望他们能够尽快融入到中同刑辩团队中来,所以我想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很多年轻律师加入新团队之后,除了兴奋激动之外,往往还有一些茫然,不知道怎样才能尽快融入到团队之中,不知道怎样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年轻律师进入团队后,怎样才能尽快地和大家融入在一起呢?这其中还是有一些规律可以遵循,也有一些经验值得借鉴。
要有发展的眼光,不要过于功利化
NO.1
每一个年轻律师找到一个心仪的团队后,都想在这个团队中得到发展,当然,也都希望能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比如,能够接到更多的案件,办案收入能够获得更高比例的分配,能够拿到较高的工资,年底的奖金越来越多等。这些想法都很正常。
但是我们绝对不应把经济利益摆在首位,特别是不应将其作为选择团队时的决定性因素来考虑。如果把经济利益摆在首位,很多有利发展的机会也许就会和你失之交臂。
有些律师之所以功利化的想法太重,除了生活压力之外,更多的可能是对律师这个行业有误解。他们就像社会上的很多人一样,认为律师是容易挣钱的职业。他们可能听说某些律师有名气、收费高,认为加入这种律师的团队一起工作,水涨船高,自己的收入也会快速地大幅度增长。
我曾经问过一个年轻律师,为什么想加入我们团队?他回答:“你们比较有名气,跟着你们就能很快出名,也能挣到大钱。”我问他预估加入后一年能挣多少钱?他说:“挣一两百万吧!”这种说法确实让我感到诧异,我不知道他是依据什么得出这种结论的。
如果说研究生毕业后加入一个有名气的律师牵头的团队,一年下来,自己的收入就能过百万,这样的说法我很难相信。即使有,也是极个别的现象。
实际上,很多年轻律师执业以后,干了三四年工薪律师,便要求独立。可独立一两年后发现自己仍然没有摆脱经济窘困的局面,有的甚至养家糊口也很困难。
所以,年轻律师入行时千万不要急功近利,要做好过几年苦日子的准备。在选择律师团队的时候不要过于现实,要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要有发展的眼光,要懂得有舍才有得的道理,这就需要一定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这样你才能抓住有利于自己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加入团队后要多干活、多办案。不论案子大小、不论给钱多少,团队分配的案件都要抢着办、争着办,千万不能挑肥拣瘦、挑三拣四。这样你不仅能够通过办案很快地融入团队,还能通过办案更快地提高自己的能力。
中同刑辩团队办案采用“A角加B角”的小组办案模式,不仅是为了提高办案质量,也是为了给年轻律师创造更多的锻炼机会。
要做好受磨练的准备,不要过于理想化
NO.2
很多人在当律师之前对律师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工作报酬等都抱有过于理想化的想法,总是把律师和五星级酒店、高档写字楼联系在一起。他们对律师工作的艰辛、甚至可能经历的磨难没有足够的认识。
抱有这种想法的律师,在工作中很容易摔跟头、受挫折,一旦遇到挫折,可能就会灰心丧气,甚至一蹶不振。
很多年轻律师加入一个新团队的时候也是这样,对新的律师事务所、新的团队充满憧憬,认为到了这样一个新的团队就会万事如意。有的年轻律师甚至认为,加入一个有名气的团队和律师事务所就是走向了成功的捷径。他们幻想在这个团队中肯定能够一战成名、一夜成名。但事实并非如此。
优秀团队的案源可能丰富一些,承接案件也可能相对容易一些,培训、锻炼的机会也相对丰富一些,加入这样的团队以后,你的专业能力和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可能提高得快一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问题都能轻而易举地得到解决,更不意味着所有的困难和挫折都会绕道而行。
俗话说得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天上不会掉馅饼。年轻律师的成长需要长时间的历练,需要案件的磨炼。
在律师行业里,有一个公认的“三五八定律”。而正常的情况下,年轻律师的成长都逃不过这定律,即工作三年方入行,苦干五年有饭吃,坚持八年才能走上一条专业化的道路,正式跻身律师界。只不过,优秀的团队可能会使你进步的步伐快一些,使你摔的跟头少一些。
所以,有一个好的心态,是你能够尽快融入团队的必备条件。
要重视刑辩专业能力的培养,不要根基不稳
NO.3
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当律师,更不是所有的律师都适合当刑事辩护律师。刑辩律师除了具备律师群体所具有的素质以外,还应当具有独特的素质。
我在北京市律师协会举办的“青年律师阳光成长计划”培训班上,做过“刑辩律师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演讲。我总结了刑辩律师应当具备的十种基本素质和能力,包括“感兴趣有动力、吃得苦受得累、受得气会排解、熬得住有耐力、挺得住有勇气、负责任熟业务、善沟通会协商、懂防范会保护、会思维会挑错、重提高善学习”等(具体内容详见“中同律师”公众号2022年5月16日《刑辩律师应当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和能力?》)。
刚入门的刑辩律师一定要对照这些要求,看一看自己还缺哪些,哪些是自己的弱项,在这些弱项上能不能提高、能不能改进。只有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与团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匹配,或者说你有巨大的潜在的能力,你在团队里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才会有鱼入大海的感觉,而不会有违和感。
实际上,有很多律师想当刑辩律师,或者说已经进入了刑辩律师的团队和圈子,但是经过几年的努力和挣扎之后,他们还是放弃了。有的又回到了民商事律师的团队之中,有的甚至放弃了律师职业。这些现象的发生,都是因为对刑辩律师的工作性质和所需要的素质能力等情况不够了解,对自己缺乏正确的判断,以及自我提高能力不足所造成的。
要拥抱团队新文化,不要保守不前
NO.4
一家优秀的律师事务所或者一个优秀的律师团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律师在加入某个团队之前,对该团队的文化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了解,但是这些了解可以说是浅层次的。有些是通过网上的一些文章介绍看到的,有些是通过参加一些活动感受到的,有些是通过接触这个团队的人所了解的。总之,正是因为对团队有了一些初步了解,产生了好的印象之后,才决定加入的。
加入这个团队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可能就会感觉到在某些做法上,还是有一些不习惯或不合拍。主要的原因就是对这个团队的文化习惯不太熟悉,或者说没有下功夫了解。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加入一个团队后,要想加快磨合,尽快融入,我认为必不可少的一个功课就是要了解这个团队的文化习惯。做好了这个功课,就能调整好心态,不仅对融合有帮助,对以后的帮助更大。
一个团队的文化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而是长期形成的。在你之前加入的成员已经成了这个文化氛围中的一份子,他们对这些文化不仅有认同,甚至还有自己的贡献,这个文化就成为了他们思想意识、行为习惯的一部分。如果你对这些文化没有足够的了解,还是按照自己原来的一些习惯意识说话、做事,很可能就会和这个团队的文化发生冲突。
比如我们中同所的文化有正气、温暖、传承、工匠精神、公益精神。现在又增加了党建文化、参政议政文化。如果你对这些文化不了解,不认同,怎么可能和中同刑辩团队的同仁打成一片呢?
因此,加入到团队之后,应该更加深入透彻地了解团队的文化习惯,发现自己身上不合拍的地方要抓紧改,学习新的文化。
要保持积极的心态,不要传播负能量
NO.5
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个性,也都会遇上挫折。面对挫折、困难,应该用一种什么态度去面对非常重要。
在一个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团队里,大家的精神面貌都是健康的、阳光的。负能量就像是传染病,在一个负能量过重的团队里,其他同仁也容易受到负能量的传染。所以,面对挫折、面对困难,我们应当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共同渡过难关。
年轻律师加入一个团队中,带来的应该是正能量,带来的应当是“1+1>2”的效果,千万不要传播负能量,更不能造成“1+1<1”的负面效应。
要适度谦虚,不要盲目自傲
NO.6
年轻人可以自信,但不要自傲,要善于看见别人的长处,不要认为自己一切都比别人强。如果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这样你永远不会学习别人的东西,也永远学不到别人的长处。
我经常发现,有些年轻人就是太过于自傲,认为自己什么都行,什么都能干。这样的人在团队中过于孤芳自赏,很难和他人处理好关系,更不容易和大家打成一片。这样的年轻人要想融入到团队中来,确实很难。
要受得住批评,不要有“玻璃心”
NO.7
现在的年轻人都有个性,很难心平气和地接受批评,用网络流行语形容就是“玻璃心”,心理像玻璃一样易碎,经不起批评或指责。
有些年轻律师虽然愿意听别人的东西,也愿意学习别人的东西,但是面子观太重,特别讲究脸面。即便是别人对他提意见,也要求他人提意见时要注意场所、语气等等之类的。这种现象其实不是一种好现象。
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受得住批评,才能够真正地学得到东西,别人才愿意教。即便老律师批评年轻律师,实际上批评的过程可能就是一种教育的过程,只不过感觉上不是那么太舒服而已。
学到本事才是真的,本事学到谁都抢不走。古代好多文人都能不耻下问,越王勾践尚能卧薪尝胆,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不能接受批评呢?能够从批评中学到东西,还有什么事干不成呢?这样的人必成大气候。
我希望加入中同刑辩团队的年轻人都能够成为这种能成大气候的人。
要做有温度的人,不要冷漠待人
NO.8
一个善于关心他人的人就是一个能够传递温暖的人,一个优秀的律师团队必然是一个温暖的团队。
一个有温度的、能够给他人传递温暖的人,必然是一个有影响力的、能够得到他人尊重的人,当然也是一个能够融入集体的人。
中同所的文化特色之一就是温暖,在中同所这个大家庭里,每一个人都能够互相关心,不存在着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情形。温暖能够促进大家的团结,提高团队的战斗力,这就是中同所有近一半的人在所工作十年以上的原因所在,也是中同所的魅力所在。
我希望新加入中同刑辩团队的年轻律师,都能做一个有温度的人。凡是对事务所有利、对团队有利、对同事有利的事,不论份内份外,都要抢着办,当作自己的事情一样办好。
要发挥特长,不要甘于平庸
NO.9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有人善于交流,有人擅长写作,所以,扬长补短是快速提高的法宝。
一是要发挥自己的长处。除了要针对自己的短处,尽快赶上和弥补之外,一定要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在团队中尽量发挥所长、为团队做贡献,这就是你的独特作用。
二是要培养专长。古语有云,“一招鲜,吃遍天”。人物头人物头,每人都得有一头。新加入团队的年轻律师要注意培养业务专长,在业务方面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这一点非常重要。中同所的成员、中同刑辩团队的成员都要在业务方面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
发挥自己独特的专业作用,可体现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就是在你接触涉猎的业务中,至少有一项业务是你自己最喜欢、最熟悉、最擅长的。第二个层次就是其中有一项业务是你在团队中最擅长的、做得最好的、表现最优秀的。第三个层次就是有一项业务是你在整个行业内拔尖的。这三个层次是有递进关系的,也需要一步一步地来,在不同的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
对于中同刑辩团队来说,相对于民事和非诉业务而言,专攻刑事辩护可以说已走上了专业化的道路,但也只是相对的专业化。因为刑事辩护也有更多的细分领域,可以因人而异实现精细化。
一般来说,在最开始做刑事辩护的三至五年里,可以不做细分,什么样的刑事案件都做,从而积累一些经验,就是刑事领域的“万金油”。但是时间长了,还是应当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熟悉的细分领域,作为自己发展的专业方向,并且在这个方向里深耕细作。这样,你可能发展得更快,也更有成就感。
要有感恩之心,不要把一切都当成理所应当
NO.10
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一个人的进步,实际上都离不开他人的帮助,所以我们要有感恩之心。“人生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记住那些帮助过你的人,不要以为一切都理所应当。
什么叫懂得感恩?所谓懂得感恩,就是要知道别人教你不容易,还要记得让别人肯教你不容易。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知道别人的经验来之不易,才会重视和学习别人教给他的经验,这样才不会浪费了别人教他的一番苦心。
为什么要提倡有感恩之心?因为别人知道你懂得感恩,才愿意教你、愿意带你,这样你才能够尽快地融入到团队中。特别是别人知道你懂得感恩,才不会因为教了你而后悔,才会愿意去教更多的年轻人。
最后,还想重申我经常在新律师转正授袍仪式上所说的一句话:一个年轻律师的顺利成长需要找到一个好的平台,需要找到一个好的老师,需要养成一些好的习惯。杨琪琛律师说得好,新加入中同刑辩团队的同仁必须做到“笔头好、口头好、案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