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望夫石》典故及其他

(2008-11-28 17:01:10)
标签:

杂谈

              《望夫石》典故及其他

                        江苏扬州市新华中学    何伟 

   望夫石的故事在民间久久流传,可谓家喻户晓。在文人的笔下,也发散出凄美的色彩,譬如:

1.武昌新县北山上有望夫石,状若人立者。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妇携幼子饯送此山,立望而形化为石。       (曹丕《列异传》)

这是个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妇人站于山石之上,向远方眺望,盼其夫归来,日久年深,化作石头仍保持着遥望的姿势。它生动形象地表现妻子对从役在外的丈夫坚贞不渝的爱情;也反映了古时兵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2.髣髴古遗容,含愁带曙辉。露如今日泪,苔似昔年衣。有恨同湘女,无言类楚妃。寂然芳霭内,犹若待夫归。                   (《望夫石》李白)

3.佳人望夫处,苔藓封孤石。万里水连天,巴山暮云碧。妃泪下竹成斑,子规夜啼江树白。                                         (《望夫石》武元衡 )

4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望夫石》刘禹锡)

全诗紧扣题面,通篇在“望”上做文章。“望”字三见,诗意推进三层。一、二句从“望夫石”传说入题,是一层,“终日”即从早到晚,又含日复一日之久远意,“望”者一往情深;“望夫”而“夫不归”,是女子化石的原因。“夫”叠用,形成顶针格,意转声连,节奏舒徐,音韵悠扬。次句重“苦相思”三字,表现女子对爱情的忠贞。三句“望来已是几千载”比“终日望夫”意更进一层。望夫石守候山头,风雨不动,几千年如一日。这大大突出了那苦恋的执着。“望夫”的题意至此似已淋漓尽致。殊不知在写“几千载”之后,末句突现“初望”二字。这出乎意外,又尽情入妙。

5.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望夫石》王建)

此诗感深情切,独具特色。头四句,绘出了一幅生动感人的图画。山,无语伫立;水,不停地流去。山、水、石,动静相间,相映生辉,形象鲜明。“望夫处,江悠悠”,写出望夫石的环境、气氛。“悠悠”二字,描绘江水千古奔流,滔滔不绝,既交代故事的背景,渲染了浓郁的气氛,又衬托望夫石的形象,把静立江边的石头写活:仿佛是一尊有灵性的石雕傍江而立,翘首远望,她在思念、在等待。以动衬静手法,使画面生动,有立体感,也暗喻了思妇思念之情的绵绵不绝。“悠悠”写景状物,渲染环境气氛,摹情写人,描画思妇相思的情状。情与景融,富有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真有一石三鸟之妙。

6.云鬟烟鬓与谁期,一去天边更不归。还是九嶷山上女,千秋长望舜裳衣。

(《望夫石》王安石)

 

 

补白:小处有大用 

 补白,英语为padding报刊上填补空白的文字。(《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1年)香港当代著名的散文家董桥曾写《论补白》一文幽默风趣,读之流连:“报纸杂志上偶然会有空白的地方,需要用一些文字补填上去,美化一番,这就成了补白。补白有时是摘一句英雄的话,有时是抄一段文豪名家的句子,甚至一首小诗一则笑话,也未尝不可以剪来做补白。有的补得很雅,有的补得很俗,有的读起来使人想到立正敬礼,有的读起来比大文章还要耐人寻味。总之,这是一种艺术,一种学问,就像壁上挂的字画,架子上摆的小摆设,虽然没有什么大道理,倒也有些小趣味。”

新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共六册所选文章篇目133篇,其中存有补白文字的60处。其分布情况为:第一册24篇,补白11处;第二册24篇,补白14处;第三册24篇,补白11处;第四册24篇,补白12处;第五册21篇,补白7处;第六册16篇,补白5处。这些补白文字内容丰富,作用各异:或是相关诗文的赏析,或为作家小传,或是文章背景,或是写作目的,或为文史常识等等蔚为大观。总之,它们都富有知识性,趣味性,极大开拓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强化了教师的教学手段,既是教科书里一道靓丽的风景,也是语文教学中一笔可贵的资源。

江苏省在全国首先试行新课程改革,自2003年后,高考自行独力命题。苏教版教材也便应运而生,它选择了不同于人教版的思路与阅读体系。那么,作为江苏的教师而言,我们原先使用的人教版教材,已属于“旧”教材了,是否要全面废弃“旧”教材,其中的一些精彩别致的补白,是否也要与我们渐行渐远呢?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共五册,共选文章107篇,其中和人教版重复的篇章39篇,在重复的篇章中,人教版教材有19篇存有补白文字。(当然,苏教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教材五册,也有很多篇目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重复,在此姑且不论)这笔教学资源可谓不小,不能弃置一旁。那么,如何开发利用人教版中这一语文教材特有而不可多得的资源呢?

 

一.    运用补白文字,适时点拨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时地说明一个问题,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其学习效率,常常会旁征博引。然而有时所引用的内容或鲜为人知,或非常深奥,不利于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学生常常一头雾水,效果当然是事倍功半。有了补白,占有这个资源,就能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比如在教学《谏太宗十思疏》这篇文章,由于刚刚进入高一,此文又是篇文言议论文,学生很难把握,学起来肯定很头痛,老师教学时班级了无生气。因此,在学习时,笔者先援引人教版此文后的补白,将《贞观政要·政体》打在投影上,先向学生补充这些相对比较简单记叙文字,魏征与太宗的答语也正好与课文的思想相关联,由浅入深,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引进补白文字,教导学生学会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是将内容与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放在一起对比分析。大的方面,可以进行中外比较文学,小的方面,则可以就某一具体形象进行比较。其作用在于通过比较,看清读物内容或形式上的异同,以便清楚抓住本质,更有效地获得知识。它不仅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也能发挥学生互助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体现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通过比较,让他们有所了解,有所发现,有所感悟,甚至有所创新,客观上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方法。笔者在教学曹禺的《雷雨》时,为强化学生对戏剧的理解与探究能力,教者引用了人教版同文后的P89的补白文字,借助陈瘦竹、沈蔚德先生《论〈雷雨〉和〈日出〉的结构艺术》,将《雷雨》与《群鬼》在结构上作了比较,发现其相似之处;以及借用欧洲古典主义“三一律”原则,教会学生整合思维。

 

三.   借助补白文字,增强学生鉴赏能力

通过补白文字,更加准确地感受作品的人物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

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增强自我的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在教完《荷塘月色》后,笔者借用人教版同文后补白(P34)《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中关于《荷塘月色》一文的鉴赏:它的结构是一个圆形结构。外结构上作者从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内结构看作者情感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还知晓朱先生的散文语言特色“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创新。既有平白如话,更有精心“择炼”的遣词用字。教学完《琵琶行》后,借用人教版同诗后补白:关于霍松林先生对其诗进行鉴赏,霍先生从声音、神态、环境、视觉听觉方面的转换诸方面,或渲染或烘托,赏析了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

 

四.   借用补白文字,提高学生读书写作能力

许多学生不具有分析问题的能力,写作时也不懂得引用一些材料,更不懂得

如何做读书札记,人教版教科书里的许多补白,我们不妨看成是一篇篇精练的读书札记。我们可以尽情地遨游其间,这里有诗文的鉴赏,人物传记小识,文史断片,古代人物道德修养等等不一而足。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后,笔者适时地引用了人教版同文的补白,李晚芳《读史管见》卷二《廉蔺列传》,一般人认为蔺相如一生中最大的功劳是“完璧归赵”与“渑池之会”,二而作者独具慧眼,从小处入手,单单取常人不论之小事,相如“引避廉颇”一段议论,称其为国为民,有古仁人之风,以至廉颇心悦诚服,负荆请罪。作者也未从廉颇攻城野战,战无不克的皇皇战功上大肆渲染,而从“与赵王诀别”一小处着眼,称其有胆有识,以社稷为重,有古大臣遗风。

    这些独到的论断,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读书习作切忌人云亦云,夸夸其谈;要别具一格,不落窠臼,最主要的是自己要有独立的思想,想人所未想,写人所未道的东西,这才更能显示你自己的价值。

总之,借助补白文字,能扩大广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强大家的逻辑思维能

力,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让我们不仅要关注人生,还要关注社会的方方面面。

小小一处补白,小处自有大用。

 

 

联系地址:江苏省扬州市   联系电话:051482226809,  邮箱:zhongyuan99@163.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