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劝学》:“至千里”与“致千里”

(2007-08-29 15:32:33)
标签:

教育杂谈

《劝学》:“至千里”与“致千里”

 

 

 

 邮政编码:225009     何 伟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节选有《荀子·劝学篇》,里面用到了“至千里”和“致千里”两个词语,笔者以前不甚明了两词的区别,自从看了周雷老师发表的《〈劝学〉中的“至千里”和“致千里”》(2006年第4期《语文学习》P15)一文后,颇受启发。

周老师比较详尽地从“至”与“致”的意义上解释出它们不同的区别:

[至]《说文解字》:“鸟飞从高下至地也,从一,一犹地也,象形,不上去而至下也。”

[致]《说文解字》:“送诣也。”即“致”乃“送达”之意。

并最终得出结论:“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至千里”即“到千里”;“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中的“致千里”,应理解为“(被)送达千里之地”。前后两句之所以用词不同,原来是所用“工具”不同。前文“至千里”靠的是“积跬步”,即双脚,当然是“至千里”。而后文“致千里”借助的是“舆马”,毫无疑问是“致千里”了。

在周老师的启发下,笔者又试图从其他几个方面来论述“至千里”和“致千里”的不同:

(1)从字义上来讲     的确如周老师所言;笔者又查阅《汉语大词典·第8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P792,[致]义项①送达,使到达。《辞源·第三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P2587,[至]义项 ①到达。《诗·小雅·天保》:“如川之方至。”《荀子·劝学》:“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笔者以为“而致千里”中的“致”,若解释为“使到达”,则更准确一些,因为“送达”对于善假于物者而言,有主动、被动之分;在通常情况下,它常常被理解为“主动”关系的词语,而在此具体语境中,它恰恰是一种被动关系:“(被)送达千里之地”。倘若解释为“使送达”,则它只有一种被动关系,则比较好理解。

(2)从事物的状态上来讲     “至千里”表示的是一种过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即一步一步的积累,一定的量变,最终才能达到质变;也就是《老子》中所谓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致千里”表示的是一种结果或结局:“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并非经过自己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而是善假于外物,“使到达”(致)千里之远;正如现在的流行语“宁静致远”。

(3)从结构上来讲       实际上,“无以至”是古汉语中常用的一种结构,乃是一种凝固结构,如我们所学的课文李密的《陈情表》中经典的一句:“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无以”,动词与介词结合,表示“没有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查阅《古代汉语语法》(康瑞琮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P295,“有以”“无以”条:

动词“有”和“无”常常和介词“以”结合组成“有以”“无以”的结构,它的意义相当于“有什么可以拿来······的”“没有什么可以拿来······的”,也可以简单翻译作“有办法”或“没办法”。因此,就其语法成分来讲,“有”和“无”是动词谓语。不妨认为是“有所以”和“无所以”的省略,但在文言中,这个“所”字一般不出现。因此,我们只能把“有以”,“无以”看成一种习惯的句式。例如:

①不积蹞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②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示,请以剑舞》。”《史记·项羽本纪》

③河曲智叟亡以应。《列子·汤问》

④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史记·淮阴侯列传》

⑤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孟子·梁惠王下》

根据上文具体语言环境,“有以”也可以翻译为“有办法”,“无以” 也可以翻译为“没有办法”。

而《古汉语虚词》(杨伯峻著  中华书局  1981年)中,关于“以至”说得更清楚一些,在P264 “以”字条:

 “以至”可以看成是连词,是“从······到······”的意思。又用“以至于“,便有两种意思。一是和“以至”同,一是表事情的结果。这都是古人固定的词组。

①观于《春秋》,自鲁隐公以至哀公,凡十二世。  (《吕氏春秋·求人篇》)

②自穆叔以至于今,乱兵不辍,民志不厌,祸败无已。  (《国语·晋语八》)

以上“以至于”表时间。以下例句表结果。

③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  (《礼记·檀弓上》)

④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老子》)

 

 

发表于《语文教学研究》2007年9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