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之友》(2006年12期)P27,刊载了何思明老师的《“甫”字详解》一文,认为“初中语文第三册选用的魏学洢的《核舟记》中一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注解有误”教材注解[虞山王毅叔远甫] 常熟人姓王名毅字叔远的。虞山,山名,在现在江苏省常熟县西北,这里用来代替常熟。过去文人往往用家乡的名字来代替自己的籍贯。叔远甫,就是字“叔远”的意思。古人有名、字、号。甫,指人的字。
何老师独具慧眼,指出此处的“甫”注解有误,并经过一番字名之间关系的论证,遂断定“甫”应该解释为“刚,方”才对。此句应该解释为“常熟人姓王名毅号叫叔远的刚刚刻好的(送给魏学洢),最后得出结论:“甫”字决不能断章取义的解释为“人的字”,而只能解释为“刚”或“方”,全句才能正确通顺。
我不知道何老师所引用的教材是哪个版本,的确,此版本的此处解释有误。那么,何老师的解释是否言之凿凿呢?
笔者所见的版本并非何老师所见的,也并非如何老师所作的别解。笔者查阅其他版本的教科书以及一些辞书:
(1)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语文》(2006年6月版)第五单元,选有魏学洢的《核舟记》,P176,注解[虞山王毅叔远甫] 常熟人姓王毅字叔远。虞山,山名,在现在江苏省常熟西北,这里用来代指常熟。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2)江苏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八年级《语文·下册》(2006年12月版)第三单元也选有此文, P91文下注解⑨[虞山王毅叔远甫(fǔ)]常熟人姓王,名毅,字叔远。虞山,山名,在现在江苏省常熟市西北,这里用来代替常熟。过去文人往往用家乡的名胜代替自己的籍贯。叔远甫,就是字叔远的意思。甫,古代男子的美称,多附于表字之后。
(3)王力主编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P90,甫①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诗经·大雅·蒸民》:“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这个意义上的“甫”又作“父”。)后代尊称别人的字,叫“台甫”。②开始,刚刚。《汉书·匈奴传上》:“伤痍者甫起。”(受伤的人刚刚能起来。)③大。《诗经·齐风·甫田》:“无田甫田。”(不要种大田。)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倒序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P1331,甫 fǔ,古代加在男子名字下面的美称,如孔丘字仲尼,也称尼甫,后来指人的表字:台甫。P1332,[台甫]敬辞,旧时用于问人的表字。
(5)释义最为详尽的《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1995年版)P8-9,甫:《说文》:“甫,男子美称也。从用,从父,父亦声。”(一)读fǔ时共有七个义项。义项①古代对男子的美称。《说文·用部》:“甫,男子美称也。”《仪礼·士冠礼》:“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郑玄注:“甫,是丈夫之美称。孔子曰尼甫,周大夫有嘉甫,宋大夫有孔甫,是其类。”《礼记·曲礼下》:“临诸侯,畛于鬼神,曰:有天王某甫。”孔颖达疏:“某是天子之字,甫是男子美称也。”宋·陆游《尤延之尚书哀辞》:“孰抗衣而复公兮,呼伯延甫于长空。”义项③开始;起初。《玉篇·用部》:“甫,始也。”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用部》:“甫,男子始冠之称,引申为始也。”杨树达《词诠》卷一:“甫,时间副词,始也。于一事之方始时用之,与口语“刚”同。(详见P9)
综上所述,此处的“甫”,还是解释为“男子的美称,它常常附缀于字后”为好,而不能断章取义,解释为“刚刚;方”。这种现象在古代比比皆是,其他如屈原的《楚辞·渔父》,其中“父”通“甫”。王安石,字介甫,在《游褒禅山记》的末段 “四人者,卢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中,此种表述,用了多次。
其次,常熟现在是江苏省的一个县级市,称为常熟市,而不是某版本教材的“常熟县”。
最后,叔远,应该是王毅的字,而非如何老师所翻译的“号叔远”。
以此愚见,求教于方家,敬请不吝赐教。
邮箱:zhongyuan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