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文学常识和时代背景
(2010-10-09 19:29:23)
标签:
鲁迅新课程课堂教学教育 |
分类: 新课程教育教学感悟 |
鲁迅〔1881.9.25~1936.10.19〕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02年到日本留学。1904年6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这一时期开始参加各种民族民主革命活动,广泛涉猎西方近代科学文艺书刊。1906年弃医学文,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1909年夏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1年用文言写了第一篇小说《怀旧》,1912年2月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教育部迁往北京。1918年5月开始以“
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3年间陆续在《新青年》发表小说、新诗、杂文、译文50余篇,并参与《新青年》编务。1920年8月被聘为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科讲师。1921年12月至次年初,最重要的代表作《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连载。1923年,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出版。1926年出版《仿惶》。
除了小说,鲁迅还写了很多具有独特风格的杂文,以《随感录》为代表,1918年起在《新青年》上发表。1925年出版杂文集《热风》。此后几乎每年都有杂感集问世。20年代中期,参与创办《莽原》周刊、《语丝》周刊和文学社团未名社。1927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同年10月抵上海,从此定居上海,专事写作。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193O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领导人,曾先后主编《萌芽》、《前哨》、《十宇街头》、《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1936年因积劳和肺病在上海逝世,终年55岁。
著作书目:
《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中国小说史略》(1923一1924上下卷) 《热风》(杂文集1925)《彷惶》(短篇小说集1926) 《华盖集》(杂文集1926)《华盖集续编》(杂文集1927)《坟》(论文、杂文集1927)《野草》(散文诗集1927)《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而已集》(杂文集1928)《三闲集》(杂文集1932) 《二心集》(杂文集1932) 《鲁迅自选集》(1933)《两地书》(书信集与景宋合著1933 )《伪自由书》(杂文集1933) 《鲁迅杂感选集》(翟秋白编选1933) 《南腔北调集》(杂文集1934) 《拾零集》(1934) 《准风月谈》(杂文集1934) 《集外集》(杨霁云编鲁迅校订1935) 《门外文谈》(论文1935) 《故事新编》(小说1936集) 《花边文学》(杂文集1936) 《且介亭杂文》(杂文集1936) 《夜记》(杂文集,后编入《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且介亭杂文二集》(杂文集1937) 《且介亭杂文末编》(杂文集1937) 《鲁迅书简》(影印本,许广平编定1937)《鲁迅全集》(1一20卷,收著作、译文和辑录的古籍1938) 《集外集拾遗》(综合集1938) 《汉文学史纲要》(文学史1941) 《鲁迅全集补遗》(唐韬编1946)
《鲁迅书简》(许广平编1946) 《鲁迅日记》(影印本1951) 《鲁迅选集》(1952)《鲁迅小说集》(1952)
历史背景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向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
前一篇:写给有轻生倾向大学生的正告
后一篇:《赤壁之战》知识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