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朴园对鲁侍萍到底有没有真爱?
奥赛A班 姜苏洋
历经六十多年的风雨洗礼,《雷雨》这一佳作依旧屹立于文坛,而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成也成了几十年来文人学者争论不休的焦点。
我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真挚的,但这种感情并不是真爱。
有人说周朴园是情圣,不是没有道理的,文章中有这样一些细节:周朴园一听说眼前这个下人三十年前曾在无锡,就立刻想起那段刻骨铭心的往事,打听倚萍的下落,想为她修修坟墓;几十年过去了,他还记得侍萍的生日,为她保留着纵观窗户的习惯,可见他对倚萍的思念之情深,这样的感情是真挚的,是伪假不出来的。周浦园与侍萍生活了很长时间,还生下了俩个儿子,如果他对侍萍的感情不真挚,又怎么会与这样地位身份低贱的下人朝夕相对如此之久呢?而且它与侍萍的第一个儿子取名为“萍”,就在侍萍被遣之后,这个名字也一直没变,这不正是对她的纪念吗?又怎么能说周朴园的感情不真挚呢?
然而真挚的感情并不等于真爱,有的人认为亲情更重要,有的人认为爱情更重要,也有人为友情更重要,而对于心很手辣,道貌岸然自私,贪婪的反动资本家周朴园来说,金钱与名利才是他的真爱。因此,他会始乱终弃,在名利与侍萍之间做出决绝的选择;因此,他会在大年三十把刚生下的孩子三天的侍萍赶出家门;因此他才会冷酷无情的把侍萍逼上绝路;而当他发现自己面前的下人就是当年的侍萍时,无丝毫情人相逢的喜悦与激动,而是冷冰冰的讽刺她,忽然严厉地问“你来干什么”这一切都足以证明,周朴园爱的是金钱,而不是侍萍。
人的感情是丰富的,不仅仅对异性才有爱,也不一定对异性的爱就是真爱。如果让你在你的真爱与其他事务间作出选择,我想你必定会选你所真爱的对象。而周朴园对侍萍的抛弃说明了一切。
有人说周朴园之说一把侍萍赶出周家是受家庭和社会的压力,生活在封建家长制横行的时代的周朴园没有别的选择。而我认为这是借口,只是资本家为逃脱罪行而编织的冠冕堂皇的理由。
“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是封建压迫下海枯石烂的承诺;“君当作磐石,妾当做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这是封建家长专制下坚定不变的诺言;杨过在十六年后不能与小龙女相聚,可以毅然跳下悬崖;许仙可以为了白素针看破红尘,剃发出家;山伯与英台可以共赴黄泉,双双化蝶,生死相依---------在几千年封建社会里,仍然有这么凄美的故事,这么坚定的爱情,由此说来,周朴园那个已融入民主新思想时代的封建,不就是借口吗?
也许你会质疑:只有那些惊天动地要死要活的才是爱情吗?周对侍萍的真挚怎么就不是爱情?周他就是个资本家,他只会用资本家的方式来表达爱,比如他后来给侍萍钱。但我认为一切被金钱亵渎的事物都与爱情无关,一切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情感都不是爱。也许给侍萍支票是周表达爱的特殊方式,但他如果有真爱,他的目的就是想让侍萍用这五千元钱过好一点的生活,那他会千方百计让侍萍收下支票,或者绞尽脑汁为她创造一个好的生活环境,而不会在侍萍将支票撕得粉碎后仍认为自己的罪过得到了弥补,看着心爱的人在水深火热的日子中挣扎,自己却安乐快活,连帮忙都不想帮一把,这样的感情还被认为“爱”的话,我只能说这是对“爱”的辱悔,对“爱”的亵渎。
人是敏感动物,人对事务的感知也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好感,倾慕,喜欢,依赖,爱慕,真爱,只有当这种情感达到某个高度时,我们才叫它“真爱”。
所以,我坚定地认为:周朴园对待倚萍的感情是真挚的,但这并不是真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