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采薇》的艺术手法

(2007-12-09 15:44:02)
标签:

我记录

我的校园

艺术赏析

教育教学

知识探索

分类: 新课程教育教学感悟

一、比兴手法

    写军旅之苦。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二、重章迭句

    《采薇》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三、细节描写

    采薇》十分重视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是这些细节恰恰让读者想像战争的残酷。

  四、情景交融

   《采薇》末章已成为抒情作品的典范为历代文学家所称颂。 

   1)借景抒情。诗中含有两个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吹拂柳枝依依惜别的画面,一是寒冬季节雨雪纷飞的画面。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舍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艰难雨雪阻隔和饥渴交加的悲苦心情,这里以乐景写哀情,让一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流出,含蓄隽永,令人潜然泪下。

   2)借助“杨柳” 的意象来抒情。《诗经》开了借杨柳怀人的先河,自《采薇》之后,青青杨柳枝成了牵绊游子离愁别绪的象征。其原因有二:一是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二是柳与留谐音,柳者留也,有挽留之意。另外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之后,杨柳和离别似乎有了必然的联系,每当古人送别时,杨柳便出现在渡口、驿站、城外,思亲时,杨柳便出现在亭台楼榭,依依杨柳,似解人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