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作为个案研究对象的个别应该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征:
第一,在某方面是否有显著的行为表现;
第二,与这方面有关的某些测量评价指标是否与众不同;
第三,教师、家长等主要关系人是否都有类似的印象和评价。
比如对某学生创造能力发展的个案研究,可以看一下他是否经常有些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在创造力测验上的得分是否高于常人;教师及家长等对该学生在这,方面的表现诸如脑子活,常提怪问题等是否有较深的印象,能否举出一些事例等。
(2)研究内容的深入性和全面性
个案研究既可以研究个案的现在,也可以研究个案的过去,还可以追踪个案的未来发展。个案研究可以做静态的分析诊断也可以做动态的调查或跟踪。由于个案研究的对象不多,所以研究时就有较为充裕的时间,进行透彻深入、全面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例如,对一个学习差生的研究,往往需要从多方面加以考察,诸如学生学习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原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方法,以及教师的教学和家长的辅导情况。还要进行前后左右的对照和比较。这样就可以对该生进行比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3)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综合性
个案研究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如下面要介绍的追踪法、追因法、临床法和产品分析法等。但是,个案研究又不是完全独立的研究方法。为了搜集到更多的个案资料,从多角度把握研究对象的发展变化,就必须结合教育观察、教育调查、教育实验、教育测量等多种研究方法,综合各种研究手段。
例如,我们研究一超常儿童,首先需要对被试进行智力测验,看看其智商是否超常。还要对被试作系统观察,看看其各种智力操作是否杰出,同时要调查其成长环境,必要时还要做一些对照实验。
首先,它适用于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的研究,如对班级中优差两头学生的研究,对个别品德不良学生的研究,对某个学生采取特殊教育的追踪研究,对某个学生的心理问题和人格偏差的诊断研究等。其次,个案研究还适用于对那些不能预测、控制,或由于道德原因不能人为重复进行的事例的研究。如对某个学生犯罪过程与原因的研究。
个案研究是特别适合教师使用的一种方法。在一定意义上说,每个教师都应该是一名教育研究者。但由于教师主要时间和精力还是放在教学和教育工作上,开展大规模的教育调查和严格控制实验,往往有一定的困难。而个案研究的对象少,研究规模也较小;同时个案研究一般都是在没有控制的自然状态中进行的,也不要在一段时间内突击完成。所以,个案研究就特别适合教师的研究。教师可以抓住一两个典型的学生,结合教学、教育工作实践进行研究。对于每一个教育实践工作者来说,总可以在班上找到研究对象,而且也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处理,不影响正常的教育活动。
此外,通过个案研究,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整个班级或年级的情况。及时收集到对自己教育措施的反馈信息。通过对个案的辅导,还可以不断总结和评价一些积极的教育措施的实施经验与效果,从而得出对以后教育工作的有益启示。
个案追踪法就是在一个较长时间内连续跟踪研究单个的人或事,收集各种资料,揭示其发展变化的情况和趋势的研究方法。追踪研究短则数月,长达几年或更长的时间。如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陈鹤琴对他的长子进行了长达三年的追踪研究。
追踪研究方法尤其适用于以下三种情况的研究:
第一,探索发展的连续性。因为追踪法一般以相同的对象,做长期连续不断的研究,每个人或每件事例,其自身的发展变化可进行纵向比较研究者可以从中了解其发展的连续性。
第二,探索发展的稳定性。主要是探索人的某些方面特质或某些教育现象在各个时期发展的稳定性情况。例如,研究智力测验分数的稳定性时,可以从幼儿时期开始测量,然后每隔一定时间再测量,直到青年时期为止。这样就可以看出个体的智商是否具有稳定性。
第三,探索早期教育对以后其他教育现象的影响。例如,研究者可以选择一些早期教育比较好的儿童,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进行追踪研究,对他们的德智体方面发展情况进行全面的综合考察,从而探索他们多方面的发展与早期教育的关系。再如,对一些单亲家庭的儿童进行追踪研究,看看父母离异对儿童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个案追踪研究的实施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追踪研究的课题
研究者首先要明确追踪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目的是什么。也就是说,确定追踪研究对象是个人还是团体或机构,要追踪研究对象的哪些方面追踪旨在了解哪些情况,研究者都需要心中有数。作为教师在日常教学和教育工作中要善于发现某一方面具有典型特征的学生或事例作为追踪研究对象并明确要对学生或事件的哪些方面进行了解。
(2)实施追踪研究
追踪研究一定要紧紧围绕课题确立的内容进行,要运用规定的手段收集有关的资料,不能让重要的信息遗漏,也不能被表面的现象迷惑。追踪研究需要较长时间,研究者一定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3)整理和分析收集到的各种资料
对收集到的各种个案资料,要进行细心的整理和分析,作出合理判断,揭示出个案发展变化的特征和规律。必要时还要继续追踪,继续研究。
(4)提出改进个案的建议
研究者要根据对个案追踪研究的结果,进一步提出改进个案的建议,指导和促进个案的发展,实施因材施教。
总之,个案追踪研究法是对相同的个案进行长期而连续性的研究,研究者能真实而直接地获得研究对象发展变化的第一手资料,能深入了解个人或某一教育现象的发展情况,弄清发展过程中的个别差异现象。它对于研究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成熟期、关键期,以及研究复杂教育现象的发展变化,某一教育理论的验证,某一教育措施的实施,某一新方法的探索,某些教育现象之间前后发展的关系等都具有重大意义。但追踪研究法也有明显的缺点。首先,它费时且难以实施。想、获得问题的答案,往往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有时还需要较多人力和物力的支持。其次,由于时间长,各种无关因素都可能介入而影响研究结果。此外,还由于时间太长,研究对象是否长期合作,以及研究对象的流失都是问题。
实验法是先确立原因,然后根据原因去探究产生的结果。追因法则是先见结果,然后根据发现的结果去追究其发生的原因。例如,某学生的学习成绩突然下降,我们去追寻他的成绩下降的原因,这就是追因法。追因法正好是把实验法颠倒过来,在实际研究中究竟采用哪种方法须视客观情况而定。
个案追因研究的实施可以分下面几个步骤:
产品分析法又称活动产品分析,也是个案研究的一种方法。它是通过分析学生的活动产品,如日记、作文、书信、自传、绘画、工艺作品等,以了解学生的能力、倾向、技能、熟练程度、情感状态和知识范围。运用这种方法时,不仅要研究人的活动产品,而且还要研究产品制造过程本身以及有关的各种心理活动状况。
例如,我们对儿童绘画作品的研究,可以反映出他们的许多心理特征。儿童的绘画可以反映他们的知觉特征和学生对所绘的物体形成的表象特征。通过儿童的绘画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判断其智力水平。研究表明,智力落后的学龄儿童所画的图画,其内容通常是原始的,而且惊人地千篇一律。在儿童的绘画中,还鲜明地表现出儿童对周围环境的态度,他们的态度既影响主题的选择,也影响绘画方式,特别影响对物体和人物的着色,儿童往往把“坏人”和动物涂上黑色。
产品分析法作为个案研究的一种方法,往往需要实验法相结合,设置对照组,观察儿童创造产品的实际过程,这样可以获得更加科学的结论。
前一篇:读书报告写作内容和形式的参考范例
后一篇:免费的网通电信智能DNS